引言: PixVerse 4.5 是一款强大的 AI 文生视频模型,用户通过提示词就能让 AI 生成所需的视频内容。对初学者来说,编写提示词就像给 AI 当“导演”和“编剧”——不用专业摄制技能,只需用文字描述画面,模型就会据此生成生动的视频镜头。本教程将从零基础出发,深入讲解提示词的原理、编写步骤、结构要素,以及 PixVerse 4.5 提示词创作的技巧和注意事项。我们还将通过多个英文提示词实例(配中文拆解说明),涵盖写实、动画、人物、动作、城市科幻等场景,帮助小白用户快速上手,打造属于自己的AI视频。最后,我们会介绍 PixVerse 独有的 Transition 首尾帧 过渡提示词写作方法,传授分析首尾画面的技巧,让您的视频转场自然丝滑。让我们按章节一步步展开学习吧!
提示词的基本原理与模型响应机制
提示词是什么?
提示词是您与 AI 视频模型沟通的指令或描述。简单来说,就是用文字描述您希望视频呈现的画面。对于 PixVerse 这样的文生视频模型,提示词就像剧本或分镜头说明,模型会根据其中的元素去“想象”并生成动态画面。提示词可以包含场景、人物、动作、风格等关键信息,指导模型生成相符的视频内容。
模型如何理解提示词?
AI 模型并不是逐字逐句地“理解”人类语言,而是通过训练数据学会将文字映射到视觉特征。当您输入提示词,模型会将其拆解为若干“关键词”或语义向量,试图匹配训练中学过的图像-文本模式。例如,提示词中出现“大海”“邮轮”,模型会联想起海洋和船只的视觉特征;出现“缓缓驶过”,则意味着画面中物体应平稳移动。模型根据提示词综合出的“期望画面”,对每一帧图像进行生成和调整,使其逐渐接近描述。因为视频由一系列帧组成,模型还需要确保连贯性——即相邻帧不要差异过大,所以提示词不仅影响静态画面,还影响运动和连贯效果。
提示: AI 生成并非精确执行指令,而更像根据提示词“自由发挥”。准确、详细的描述能减少模型猜测的空间,使结果更贴近预期;过于模糊的描述则可能导致意外的画面。我们应尽量使用简单明了的语言描述想要的视频,并避免模型难以理解的抽象表述。例如,不要用隐晦的诗歌或俗语来描述画面,而应直白描述具体的可视元素和动作。
提示词的作用机制
在 PixVerse 4.5 中,提示词对视频内容的影响尤为显著。最新的 4.5 版本在提示词理解上做了优化,能更精准地解读复杂描述。这意味着用户可以大胆加入细节、长句或多层次的信息,模型都更有可能正确呈现。例如,您描述“黄昏时分的城市街道,车流川流不息,霓虹灯闪烁”,模型会逐一捕捉“黄昏”(光线偏暗暖)、“城市街道”(城市环境)、“车流不息”(车辆运动模糊)、“霓虹灯闪烁”(亮丽的灯光效果)这些信息并综合生成连续的画面。在以往模型中也许需要多次尝试的复杂场景,现在 PixVerse 4.5 一次就能生成较为符合的结果。
为什么提示词重要?
提示词相当于您对AI下达的创意指令,也是减少“随机性”的关键。没有提示词,AI 不知道您想要什么;提示词越清晰,AI 越能对症下药地生成相应视频。对于新手来说,理解这一原理有助于克服畏难情绪——只要会描述场景,就能创作视频。正如某些媒体所说,现在无需掌握专业导演技能,凭借一个人和一段文字,也能创造出富有镜头语言的生动视频。提示词就是您赋予AI“想象力”的途径。
接下来,我们将进入实践部分,从零开始学习如何构思并撰写出一个优秀的提示词。
提示词撰写的步骤
要写出有效的提示词,可以按照以下步骤循序渐进,将脑海中的画面转换成文字描述:
- 创意构思:首先确定视频的主题和创意。您想生成怎样的场景或故事?可以从一个简单的念头出发,例如“森林中的奇幻生物”或“城市街头的飞车追逐”。新手可从自己熟悉或感兴趣的主题入手,有了清晰的创意方向后,再考虑细节展开。同时,想象画面时尽量具体,脑补出场景的样子,犹如在脑海中看电影。这一步是给提示词确定大方向,就像剧本的立意。
- 内容组织:有了创意后,将其拆解为关键元素并合理组织。想一想在画面中会有哪些主要元素:人物(主角是谁?有什么特征?)、环境(发生在何处?室内还是室外?什么场景?)、行为或事件(人物在做什么?场景中发生了什么动态变化?)、情绪氛围(整体感觉是浪漫的、紧张的还是恐怖的?)等等。可以在纸上或脑中列出这些要素,然后决定主次顺序。一般来说,突出“谁在干什么,在什么环境,以什么风格”,确保提示词包含完整的画面信息。这一环节可以参考“5W1H”原则(何人、何事、何地、何时、为何以及如何),但需转换成可视内容。例如,“为何”可以转化为角色的情绪或故事背景。通过组织内容,避免提示词东拼西凑,做到逻辑清晰、有条理。
- 关键词组合:根据列出的内容要素,选择准确、有表现力的关键词来描述它们。关键词可以是名词(如海滩、汽车)、动词(奔跑、坠落)、形容词(幽暗的、明亮的、荒凉的)等。将相关的词组合成短语,使描述更具体生动。例如,不单写“汽车”,而写“复古的橙色跑车”;不单写“森林”,而写“阳光洒落的松树林”。组合关键词时要注意:每个关键词都有作用,避免加入与场景无关的词以免引起模型误判。同时,可使用逗号或句子将不同要素隔开,模型并不在意语法但会据此理解片段。例如:“一个勇敢的骑士,挥舞着闪闪发光的宝剑,在古老城堡前与巨龙战斗”。逗号分隔可以让模型识别出角色、动作、场景各自的描述。总的来说,用简洁的短语覆盖所有关键要素,并尽量避免歧义。
- 镜头语言表达:这是很多新手容易忽略但非常锦上添花的一步。想象如果你是导演,你会用什么镜头拍摄这个场景?可以在提示词中加入摄影机的视角、运动或画面呈现方式的描述。PixVerse 4.5 支持丰富的“电影级”镜头效果,通过提示词就能调控。例如:指定景别(特写、近景、中景、远景、全景等),或角度(俯拍、仰拍、第一人称视角)。再比如,加入运镜动作:动态平移、推进/拉远、环绕拍摄、跟随镜头等。如果想体现速度感,可以提到“手持抖动镜头”或“慢动作镜头”。通过这些词语,模型会尝试生成对应的视觉效果,让视频更有专业电影的感觉。例如,提示词开头加上“全景俯视图,无人机镜头缓缓移动”就营造出宏大战争场面的既视感。运用镜头语言可以突出重点(用特写强化情绪或细节)或营造氛围(用广角展示环境规模)。初学者可以先掌握几种常用镜头术语,然后在不同场景中尝试运用。
- 风格设定:最后,考虑是否需要特定的美术风格或影像风格。PixVerse 4.5 提供了内置的风格选项,如二次元动漫、3D 动画、美漫漫画风、赛博朋克、黏土定格等。您也可以在提示词中直接描述风格,比如“油画风格”“黑白胶片风”“赛博朋克城市”等,模型会据此调整画面质感。风格包括色调(明丽或灰暗)、画面质感(写实或卡通)、时代背景(复古、未来)等多方面。例如:“1980年代复古科幻风格”会让模型倾向于老电影质感+科幻元素;又如“吉卜力动画风格”会生成宫崎骏动画般的画风(不过需注意,有用户反馈PixVerse提到某些日漫风格时,生成结果可能偏向新海诚风,这可能是训练集的倾向)。情绪基调也可以算作风格的一部分,例如“阴郁哥特风”“温馨童话风”,这些词会影响色彩和光影氛围。对于小白用户,一开始可以选用PixVerse的预设风格,快速得到想要的感觉;日后熟练了,再通过提示词细腻地控制风格细节。
按照以上步骤,您就能从无到有,循序渐进地写出一段完整的提示词描述。初学者建议多尝试多实践:先从简单场景写起,逐渐加入镜头、风格等高级要素,体会模型的响应。
提示词的结构与要素框架
优秀的提示词往往有清晰的内部结构,各个部分各司其职、相互配合。一般来说,可将提示词拆分为以下主要要素模块,初学者在编写时不妨一一考虑并组合出合理的句子:
- 人物(角色):指画面中的主体,可以是人物、动物或其他角色。描述人物时包括身份(例如“年轻的女战士”)、外貌特征(例如“金色长发、身穿铠甲”)、身份背景(“精灵族公主”)等细节。若无明确人物,主体也可以是某个物体或生物(如“一艘巨大的宇宙飞船”)。确保提示词点明了“谁或什么”是主角,这样模型才知道焦点所在。如果有多个角色,尽量分别描述清楚,并留意模型可能难以精准区分多人,复杂场景下建议聚焦1-2个主要角色,以免画面混乱。
- 环境(场景):指发生的地点、背景或场景布置。环境提供画面的空间感和氛围基础。描述环境可以包括地点(“森林”“城市街道”“太空”)、时间(“黄昏”“深夜”)、天气(“下雨的”“多风的”)以及场景中的重要静态元素(“远处有群山”“街道两旁霓虹闪烁”)等。例如:“在阴暗破旧的仓库里”,“于繁华的东京十字路口”。环境描写越具体,AI 越容易构建出有说服力的场景。提示词结构上,环境通常放在描述动作的后面或句尾,例如“一个舞者在古老剧院的舞台中央旋转起舞,舞台周围点缀着昏黄的灯光,观众席空荡荡的”——加粗部分就是环境补充。合理的环境描述还能增强情绪,如“雷雨交加的夜晚”本身就渲染出紧张氛围。
- 镜头视角(运镜):如前一章所述,这是指相机的视角和运动方式,是叙事角度的体现。通过指定镜头,提示词相当于告诉 AI “以怎样的方式看这个场景”。常见视角有:远景(establishing shot,交代环境)、全景(展示全貌)、中景(人物及部分环境)、近景(突出人物半身)、特写(仅面部或细节)等。常见角度有:俯视(上帝视角)、仰视(从下往上看)、主观视角(第一人称)。运镜则如之前提到的跟拍、摇摄、推拉镜头等等。提示词可以采用类似电影脚本的表达,例如:“镜头缓慢拉近,一只展翅高飞的雄鹰从峡谷上空掠过”。
其中“镜头缓慢拉近”就是运镜,“峡谷上空俯视”隐含了远景加俯拍视角。将镜头语言融入提示词,有助于AI理解画面构图——比如全景往往意味着出现广阔环境,特写则只需关注人物表情。PixVerse 4.5 对镜头类词汇有较好支持,用户可以尝试不同视角来满足创作意图。
- 光影:光线和影子的描述,直接影响画面的质感和气氛。光影可以从光源、亮度和色调几方面入手:例如“柔和的烛光照亮房间”(暖黄且昏暗)、“清冷的月光洒在树林间”(冷色且对比强)、“霓虹灯闪烁”(多彩的人工光源)。也可以描述光影效果,如“剪影”“逆光”“光晕”“光斑”等。提示词加入光影细节能让生成视频更具真实感或艺术性。如:“阳光透过树叶在地面投下斑驳的影子”,模型会试图体现那种明暗交织的效果。又如“舞台聚光灯下,主角沐浴在强光中,背景融于黑暗”,能突出主体。PixVerse 模型能理解很多光影相关的词,因此别忘了用光线来烘托您想要的氛围(比如温暖、阴森、梦幻等)。
- 情绪与氛围:这一部分有时通过上面的环境和光影已经传达,但仍值得独立考虑。情绪氛围是视频整体给观众的感觉。您可以在提示词中直接点明氛围,如“紧张刺激的动作场景”“温馨浪漫的氛围”“诡异的恐怖气息”。这些词不会对应具体图像元素,但模型会调整整体风格去匹配,比如改变色调或动作幅度。人物的表情和姿态也可属于氛围的一环,例如“愁眉紧锁地…”“兴高采烈地…”。情绪词还能影响视频节奏:例如“平静的乡村清晨”暗示节奏缓慢镜头稳定,“狂乱的战场”则暗示镜头快速切换、运动剧烈。总之,用简洁的情绪描述词强化视频的故事性和感染力。
- 其他:除了上述核心要素,有时您还会在提示词中加入特效或风格参考等。比如希望画面有特殊效果(火焰、魔法光效、慢镜头等),可以在提示词里提及。“慢动作地可见子弹飞出枪膛”就是在描述特效或拍摄技术。再如参考某著名电影或艺术家的风格:“致敬梵高画风”或“黑客帝国风格的打斗场景”等(注意避免使用受版权保护的具体角色或作品名称,以免生成失败或不符合政策)。这些附加元素可以视情况使用,为您的提示词增色。
将上述各部分组合成一句或多句连贯的话,就是完整的提示词。并非每个提示词都要包含所有部分,具体取决于您视频的需求。例如,一个简单场景可能只需主体、动作、环境,而一个复杂场景可能需要加上镜头、光影和情绪。对于初学者,一个实用的基本框架是:
[镜头/视角] + [主体及描述] + [主要动作] + [场景环境] + [光影氛围](必要时再加风格/特效)
例如:“远景镜头下,一位身披红色斗篷的骑士正挥剑与恶龙激战,周围是燃烧的森林废墟,火光闪耀映照出紧张肃杀的氛围。” 这一句中,各部分对应如下:远景镜头(镜头)、身披红色斗篷的骑士(主体+外观)、挥剑与恶龙激战(动作和另一个主体对象)、燃烧的森林废墟(环境+场景细节)、火光闪耀映照…肃杀氛围(光影和情绪)。这样的结构让提示词层次清晰、信息完整,PixVerse 模型能够更准确地“按图索骥”生成视频。
当然,提示词结构并非一成不变,您可以灵活调整顺序和措辞。但在练习初期,有意识地检查自己的提示词是否包含了“谁-干啥-在哪-怎么拍-什么感觉”等要素,有助于提高成功率。当您熟练之后,可以根据创意需要省略或强化某些部分。例如纯风景类视频可能就没有人物,突出环境和镜头即可。
总之,明确提示词的内部框架,能让我们有条理地描绘画面,写出的提示更易于模型理解和执行。
PixVerse 4.5 提示词撰写注意事项与常见误区
在创作提示词时,除了掌握方法,也要注意避免一些新手常见的误区。下面结合 PixVerse 4.5 模型的特点,列出需要注意的事项和避免犯的错误:
- 清晰具体,避免抽象模糊: 这几乎是提示词写作的铁律。请使用具体的可见事物和动作词汇,不要用抽象概念、隐喻或主观感受来替代。例如,不要写“感觉很自由”或“岁月静好”这类无法直接成像的短语,模型无法据此确定画面内容。相反,可以写“在广阔无垠的原野上自由奔跑”来表达自由的感觉,用实际场景去呈现心境。PixVerse 官方指南也强调尽量使用自然语言详细描述,避免抽象歧义、诗歌和俗语。只有当提示词足够清晰具体,模型才不会误读或脑补出偏离主题的内容。
- 分句合理,顺序逻辑: 长提示词可以分成若干短句或短语,用逗号、分号甚至句号隔开。这样做有助于模型逐段理解要素。但要注意语序的逻辑:一般先描述主要场景或主体,再描述附加的细节。避免语义跳跃造成混乱。例如:“一只猫坐在窗台上,月光洒在它身上,夜色宁静”就比“宁静的夜,一只猫月光窗台坐着”清晰得多。PixVerse 在理解提示词时不会严格逐字执行顺序,但合理的句子结构有利于信息正确传达。
- 控制长度,重点突出: 详细描述虽好,但句子过长过复杂可能超过模型的最佳理解长度,导致有些细节被忽略。一般来说,一两句话、总长度在数十字到一两百字(字符)以内是比较适宜的范围。当然 PixVerse 4.5 相比旧版本能处理更长的描述,但新手仍应先突出最关键的画面元素。如果场景非常复杂,不妨拆成多个提示词分段生成视频(例如用多片段或多镜头方式拍摄,然后剪辑)。切忌将过多场景硬塞进几秒钟的视频提示词中,否则生成结果可能杂乱无章。一条提示词聚焦一个场景或连续动作是比较理想的。
- 利用模型的多语言能力: PixVerse 4.5 支持包括中文、英文在内的多语言提示词输入。对于中文用户,这是个福音,可以直接用中文描述场景,模型也能理解大部分内容。不过,也有细微差异值得注意:某些专业术语、风格名词或者较新的网络词汇,模型可能在英文语料中学得更多。如果发现中文描述效果不理想,不妨尝试改用英文或加入英文关键词。例如,“赛博朋克”可以尝试“cyberpunk style”以确保风格正确呈现。总体而言,PixVerse 对中英文都较友好,新手可以用自己最顺畅的语言来写提示词。但不要在同一条提示词中混用多种语言,以免模型在不同语言间切换语义失败。
- 避免矛盾和冲突描述: 提示词内的各要素应该相互协调,不应出现逻辑或物理上的矛盾,否则模型会无所适从或生成诡异画面。例如,不要一边描述“漆黑的夜晚”一边又说“阳光明媚”,也尽量避免让同一对象同时执行彼此冲突的动作(如“静止地奔跑”就自相矛盾)。有时候新手可能无意中引入冲突词,比如同时用了“平静的湖面”和“狂风大作”,那么生成结果可能两头不靠,难以满足。撰写提示词前,通读一遍自己写的描述,检查有无前后矛盾,确保所有元素可以在同一场景合理共存。
- 善用否定提示: PixVerse 提供反向提示词功能,可以写入您不希望出现在画面中的内容。这是提升生成质量的重要技巧。例如,在Negative Prompt中加入“blur, low quality, bad anatomy”(模糊、低质、肢体畸形)等英文词,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画面模糊、畸形等问题。同样,如果您发现模型老是生成某个多余元素(比如天空中莫名的文字水印),也可以把“text, watermark”之类加入负向提示词。使用否定提示时要简洁明确,不要写长句,用逗号分隔不需要的事物即可。但也不宜罗列过多无关词,以免影响模型正常发挥。对于小白来说,负向提示可暂时不强求掌握,但知道有这么个调控手段,总比束手无策好。如果生成结果不理想,检查哪些可能是不想要的元素,尝试加入负向提示进行二次生成优化。
- 充分利用 PixVerse 4.5 新特性: PixVerse 4.5 带来多项优化,了解并利用这些特性可以少走弯路。首先,其运动流畅度提升约30%,因此可以尝试更大胆地描述剧烈运动或镜头切换,模型相比旧版更能胜任而不出现严重失真。例如快速跑动、打斗、航拍切换等场景,现在生成的画面扭曲和伪影更少。其次,复杂提示词理解优化了,这意味着您可以加入一些以往模型难以理解的复合描述,如人物间交互、连续动作,这些在4.5版本都更可能正确呈现。多镜头控制和多图融合是4.5的新亮点,前者通过提示词您可以指定更专业的摄像效果(如前述各种运镜),后者允许输入多张参考图融合生成。但对新手来说,多图融合涉及到图像引用,这里不展开,提示词编写阶段只需知道:如果使用官方界面的风格或参考图功能,一定确保提示词风格与参考图一致,否则容易风格混搭不伦不类。最后,PixVerse 4.5 继续支持音效同步功能,某些场景会自动配乐音效。虽然这不直接影响提示词写法,但若您希望视频自带音效,可以在提示词中暗示场景类型(如战斗、海浪声等),模型也许会选取相应氛围的音效。
- 认清模型局限,避免过难场景: 尽管 PixVerse 4.5 功能强大,但AI生成视频依然有难以逾越的限制。新手编写提示词时应有所取舍,不要追求超出模型能力的画面复杂度。例如,细致的文本(如墙上清晰的字)和准确的复杂人脸(尤其是一群人各自不同的脸)目前仍是难点;再比如,快速动作的精确交互(如两人拳击对打、多个体操动作)模型往往表现不佳,生成的动作可能不合理或畸形。一位测试者用游戏截图尝试让两个角色格斗,即使提示词写得明确,结果拳脚动作仍然僵硬不自然。对于这类超高难度场景,新手不妨降低要求,或分解成多个镜头分别生成。每条提示词里包含的核心动作不要过多,特别是涉及多人物交互的复杂运动。同时也避免要求长时段、多地点的剧情在一个短视频内完成——例如让一个人从童年变到老年经历人生故事,这显然无法在几秒视频中清晰呈现。当然,可以利用多片段视频和首尾帧功能实现逐步过渡,我们在后续章节会介绍。
- 保持描述与期望一致性: 有时用户倾向于在提示词里加一些主观希望,比如“最佳高清画质”之类。其实模型不会因为你说“高清”就真的以更高清分辨率输出 —— 输出清晰度更多取决于模型和设定。相反,这类词可能浪费了提示词的有效语义空间。PixVerse 界面通常有分辨率、时长等参数选项供设置,不需要也不建议在提示词里堆砌这方面的词。同样,提示词里描述的东西,一定是您希望在画面中看到的,别写那些不想要的内容(除非放在Negative Prompt中)。例如有的人写:“一张没有水印的风景图”,模型反而可能因为看到“水印”这个词而生成奇怪的标记。所以提示词要正面描述您想要的画面,不要拐弯抹角。
概括来说,撰写提示词既要大胆丰富,又需细心严谨。小白用户常犯的错误,多是想当然地以为AI会领会弦外之音,或一次性想让AI做太多事。遵循以上注意事项,保持提示词清晰有重点、合乎逻辑并贴近模型擅长的范围,您的生成结果将大为改善。
典型英文提示词案例解析
本节通过多个英文提示词实例,展示不同类型场景下如何组织提示词,并对每个实例进行中文讲解和拆解。这些案例涵盖写实类、动画类、人物类、动作类、城市科幻类等常见视频风格,您可以参考它们的结构和用词来写出自己的提示词。
案例一:写实风格场景
Prompt: A family of elephants walks slowly across the African savannah at sunset, dust rising from their footsteps, golden sunlight filtering through the hazy sky, cinematic wildlife documentary style.
中文释义: 一群大象在非洲稀树草原上漫步,夕阳下尘土被脚步扬起,金色阳光透过朦胧的天空。这是一种电影级野生动物纪录片的风格。
拆解分析:
- 主体:a family of elephants,一群大象。明确了主要拍摄对象是大象,而且是“一家”大象,暗示有大象群(可能有大象幼崽等),为画面主体。
- 动作:walks slowly across,缓慢走过。描述了大象的动作状态——慢步行进,这也为视频的节奏定下了悠闲平缓的基调。
- 环境:the African savannah at sunset,非洲稀树草原的日落时分。点出了地点(非洲草原)和时间(夕阳时刻),这是典型的野生动物出没环境与氛围。
- 细节:dust rising from their footsteps,尘土从它们脚步中扬起。这个细节让画面更生动,也暗示草原地面干燥、一行大象走动造成扬尘,增强了真实感。
- 光影:golden sunlight filtering through the hazy sky,金色阳光穿过朦胧天空。描述了夕阳的金色柔光照射效果,以及天空有薄雾或尘的朦胧质感。这部分突出了温暖的光线和大气散射效果,使场景氛围更加突出。
- 风格:cinematic wildlife documentary style,电影般的野生动物纪录片风格。直接点明了希望以纪录片的审美来呈现,意味着镜头可能稳健从容、画质写实且构图专业。这提示模型采用写实且带电影质感的画面。使用 cinematic 这个词加强了高级质感和专业感。
这个提示词层次分明,先交代主体和动作,再铺陈环境和光影氛围,最后点明风格 (主体→动作→环境→细节→光影→风格)。模型据此应会生成一段黄昏草原上大象迁徙的慢镜头画面:几头大象在夕阳下走着,蹄下扬起灰尘,整个画面呈金黄暖色调,颇有纪录片大片的感觉。
案例二:动画(动漫)风格场景
Prompt: A brave young wizard stands on a cliff edge overlooking a vast kingdom, wind blowing through his cape, dynamic camera sweep around him, vibrant anime art style with bold outlines and vivid colors.
中文释义: 一个勇敢的年轻魔法师站在悬崖边俯瞰广袤王国,风吹动着他的斗篷。镜头动态环绕他,画面为充满鲜艳色彩和粗描边的动漫艺术风格。
拆解分析:
- 主体:a brave young wizard,勇敢的年轻魔法师。明确了人物身份(魔法师)、年龄(年轻)和性格特质(勇敢),这是典型动漫场景的主角设定。
- 动作与姿态:stands on a cliff edge overlooking a vast kingdom,站在悬崖边俯瞰广阔王国。描述了角色所处的位置和动作——站立且凝视远方。这暗示出画面构图:主角处于高处,远景展现王国全景。也体现出剧情氛围:魔法师眺望王国,可能是在承担使命前的瞬间,带点豪迈与向往的感觉。
- 环境:悬崖(cliff edge)和王国(vast kingdom)。悬崖边说明地形环境,vast kingdom 表示远景是一片辽阔的王国(可能有城堡、城镇、田野等)。这一近一远两个环境元素,让画面具有深度和层次。
- 动态细节:wind blowing through his cape,风吹过他的斗篷。这个细节赋予静态场景以动态感:斗篷飘扬不仅让角色显得英姿飒爽,也让模型知道需要体现“风”的元素——可能天空和周围环境也会有风吹迹象,如流动的云或飞舞的尘埃。
- 镜头:dynamic camera sweep around him,动态摄像机环绕拍摄他。直接在提示词中指定了一个运镜方式:环绕主角的动态镜头。这意味着生成的视频可能从侧后方绕到正面,展现魔法师和他面前的王国全景。这一提示让画面更具动画电影的临场感——类似经典动画中镜头环绕主角360度展示壮丽景色的片段。
- 风格:vibrant anime art style with bold outlines and vivid colors,鲜艳的动漫艺术风格,粗线条轮廓,色彩明快。这里明确指定了二次元动画风格的细节——具有粗描边(动漫常见黑线勾边)和高饱和度色彩。这将引导模型采用日本动漫的渲染手法,而 vibrant 表明色调亮丽。这一串风格词非常关键,使得模型不会用写实风格渲染场景,而是符合动画的视觉特征。
综合来看,此提示词结构为角色+场景+细节+镜头+风格。模型应会生成一个动画分镜:年轻魔法师立于高崖之上,斗篷被风吹起飘动,镜头绕他旋转一圈展示出远方日照下的宏大王国,画面色彩绚丽如动画大片。透过这个例子可以看到,在提示词中结合剧情(人物远眺王国)、动画元素(夸张风、粗线条)和镜头运动,能让最终视频兼具故事性和视觉冲击力。
案例三:人物特写情感场景
Prompt: Close-up shot of an elderly man’s face as he sits by a rainy window, soft blue-gray light and raindrop shadows on his face, his expression thoughtful and melancholic, cinematic drama atmosphere.
中文释义: 特写镜头聚焦一位坐在雨窗边的老人面庞,柔和的蓝灰色光映在他脸上,还投下雨滴的影子。他表情沉思而忧郁,整体有电影剧情般的氛围。
拆解分析:
- 镜头:Close-up shot of an elderly man’s face,一位老人的脸部特写镜头。开头直接要求特写,说明画面主要呈现老人的面部表情。特写会让模型集中渲染面部细节与表情特征。
- 主体:an elderly man,一位老人。明确角色身份和年龄,为特写对象。此处没有详述老人的外貌(比如衣着等),因为特写重点在脸部表情,细节上不需要太多服饰描述,以免分散注意力。
- 场景:as he sits by a rainy window,他坐在一个下雨的窗边。交代了环境——室内窗边,下雨天。窗户和雨滴是非常重要的场景元素,会直接影响光影效果和氛围。虽然只有短短几个词,却给出了丰富的信息:室内(窗)、室外天气(雨)。
- 光影:soft blue-gray light and raindrop shadows on his face,柔和的蓝灰色光照及雨滴影子映在他脸上。非常细腻地描绘了光线的颜色和质感,以及雨滴投射的阴影斑驳。这暗示是阴雨天气,光线冷淡昏暗(蓝灰调),并且雨水积在窗上,光线透过水滴在脸上形成斑驳光影。这样的描述让模型几乎可以“想象”出那个画面——老人脸上有窗户雨水的投影效果,创造出一种独特的视觉意境。
- 表情:his expression thoughtful and melancholic,他表情若有所思且有些忧郁。直接点出了人物的情绪状态。因为是特写,表情的描述非常重要,这是整段视频的情感核心。两个形容词thoughtful(沉思的)和melancholic(忧郁的)让模型知道老人不是开心或愤怒的,而是沉静中带点悲伤的神情。
- 氛围:cinematic drama atmosphere,电影剧情片般的氛围。强调了整体风格倾向:这是一个剧情感很强的镜头,像电影中的慢镜头独白场景。这会让模型在色调和镜头感上倾向于现实且略带艺术质感的风格,而非商业大片的高对比。可能画面会偏低饱和度,以突出情绪。使用 cinematic drama 旨在营造一种文艺片的感觉。
这个提示词通过特写镜头聚焦人物情感,把环境和光影都服务于情绪表达。模型应生成一段老人凝视窗外雨景的安静画面:雨滴顺着窗玻璃滑落,他脸上光影流动,神情落寞。因为描述细腻且集中,生成视频很可能在氛围上高度契合预期,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对于新手来说,这是个示范:人物类提示词可以从镜头和表情入手,辅以精炼的环境和光影,让AI抓住情感主题不放。
案例四:动作场景
Prompt: High-speed car chase through narrow city streets at night, two sports cars drifting around corners, sparks and smoke from tires, camera follows closely with shaky action cam, intense action movie atmosphere.
中文释义: 夜晚狭窄城市街道上的高速飞车追逐,两辆跑车高速漂移过弯,轮胎摩擦迸出火花和烟尘。摄像机近距离跟拍并伴有抖动,营造紧张刺激的动作电影氛围。
拆解分析:
- 场景/动作概括:High-speed car chase through narrow city streets at night,夜晚的狭窄城市街道上高速飞车追逐。开头一句就交代了场景(城市街道,夜晚)、动作类型(高速追车),以及环境特点(街道狭窄曲折)。这为后续细节描写定下了框架:城市夜景加飙车。
- 主体:两辆跑车(two sports cars)。虽然没有在一句中明确提到“两辆”,但后半句通过 two sports cars drifting. 点出了参与追逐的主体数量和性质:跑车,而且是漂移过弯,暗含它们互相追逐的关系。描写主体车辆时用了复数,并强调它们的运动状态。
- 具体动作:drifting around corners,漂移过弯。这个细节非常形象地展现出高速追逐中的场面:跑车急速过弯时侧滑甩尾漂移。它增加了画面的动感和技巧性,也让AI理解这是激烈驾驶场景,会涉及快速横移的动作轨迹和轮胎摩擦。
- 特效细节:sparks and smoke from tires,轮胎冒出的火花和烟。漂移常伴随轮胎与地面剧烈摩擦,火花四溅、烟雾弥漫,这里点出这一经典视觉元素。对于AI来说,这提示需要在画面中增加亮点(sparks)和颗粒感(烟尘)的效果,使场景更华丽真实。同时火花飞溅也强化了夜晚场景的光影动态。
- 镜头:camera follows closely with shaky action cam,摄像机紧跟拍摄并带有抖动的动作摄像效果。此处明确了运镜方式:镜头紧贴着追逐的车运动,有“抖动”意味着采用手持或车载视角,模拟真实追车片段中颠簸的感觉。这会让生成的视频看起来更紧张刺激,增加临场感,如同观众坐在第三辆车里追拍一样。Shaky action cam在提示词中是非常典型的动作片镜头描述词。
- 氛围:intense action movie atmosphere,紧张刺激的动作电影氛围。总结性的氛围定调,告诉模型这应该像好莱坞动作片的场景。这往往意味着对比强烈的光影(夜间街道的车头灯、霓虹灯反射等)、快速剪辑的感觉和总体高能量输出的画面。虽然AI未必理解“动作电影氛围”的全部含义,但这个短语会让它在细节处理上倾向于夸张和动感,确保画面张力十足。
综合这些要素,这个提示词呈现了典型追车场景:夜晚都市巷道,两辆跑车急速狂飙,你追我赶。模型生成的视频预计会包含急速运动的模糊、漂移时的烟火、镜头晃动等效果,营造出强烈的速度与紧张感。如果没有如此细致的提示词,AI 可能只给出两辆车在动,但有了这些关键词,最终画面会更接近大片场面。例如 PixVerse 早前官方展示中,就有类似“龙卷风下高速前进漂移的跑车”作为灾难动作场景案例——我们的这个提示词与之异曲同工,也证明了精准刻画动作和效果在提示词中的重要性。
案例五:城市科幻风格场景
Prompt: Wide aerial shot of a futuristic neon-lit city at midnight, countless skyscrapers with glowing holographic billboards, flying cars weaving between buildings, neon reflections on wet streets, cyberpunk atmosphere in vivid 4K detail.
中文释义: 广角航拍镜头俯视深夜霓虹闪烁的未来城市,无数摩天大楼上悬浮着发光的全息广告牌,飞行汽车在楼宇间穿梭,潮湿街道反射出霓虹灯光,整体呈现赛博朋克氛围,细节生动如同4K画质。
拆解分析:
- 镜头:Wide aerial shot,广角航拍镜头。表明这是一种从高空远距离拍摄的视角,广角涵盖城市全景。航拍视角意味着整个城市的布局和灯光都会展现在画面中,有宏伟感和震撼力。
- 场景:futuristic neon-lit city at midnight,未来主义的霓虹灯城市,时间为午夜。这里点明两个关键:一是未来城市,暗示科技感、与现代城市不同之处;二是午夜霓虹,说明灯光为主、天色漆黑。这奠定了赛博朋克类场景的基调:高科技、夜、霓虹。
- 环境元素:countless skyscrapers with glowing holographic billboards,无数摩天大楼上有发光的全息广告牌。非常具体地描述了未来城市的典型元素——高楼林立,其上满是全息投影广告。这种场景让人联想《银翼杀手》等作品里的科幻都市风貌。关键词“countless”表示数量众多,突出城市的密集和规模;“holographic billboards”则是赛博朋克标志元素之一。
- 动态主体:flying cars weaving between buildings,飞行汽车在楼宇间穿梭。科幻城市少不了飞车,这里将它作为画面中的动态主体。
使用“weaving between”形容飞车飞行轨迹在楼宇间穿梭自如,体现出高度立体的交通和繁忙景象,让画面更有生命力和未来感。
- 质感细节:neon reflections on wet streets,霓虹灯在潮湿街道上的倒影。这个细节增加了画面的真实质感和美感。霓虹灯反射强调了街道是湿的,可能刚下过雨(许多赛博朋克场景喜欢下雨造就湿地反光效果)。这一描述能让模型注意到地面的存在,并渲染颜色反射,丰富下半部分画面。同时也增添一种电影感,因为都市雨夜霓虹倒影是经典画面意象。
- 氛围和质量:cyberpunk atmosphere in vivid 4K detail,赛博朋克氛围,栩栩如生的4K级细节。前半句直接点出了赛博朋克氛围,强化整体风格(高对比,高饱和的霓虹色彩,可能有些烟雾和阴影对比)。后半句强调“生动的4K细节”,意思是希望画面非常清晰、细节丰富。这属于给模型一点倾向:尽可能精致。这虽然不是严格内容描述,但可以起到让模型追求高质量成像的作用——实际上PixVerse生成默认已相当高清,但这样写无妨,可以理解为一种风格要求(比如对于静态图Stable Diffusion用户常写“4K”来求清晰,提到PixVerse支持高清生成,写在这里或许加强细腻程度)。
通过该提示词,模型会“看到”一个赛博朋克大片的分镜头:深夜的科幻都市全景,满眼高楼和绚丽广告,空中车辆穿行,街道反射霓虹迷光,整体带有一种冰冷又繁华的未来都市气息。结构上基本遵循镜头→场景→细节静态元素→细节动态元素→附加氛围品质的顺序,将一个复杂场景分层次描述。对于新手来说,书写类似复杂场景时,需要像这样分层描绘:先画大轮廓(城市夜景),再填充中景元素(楼宇广告),再加入动景(飞车),最后润色氛围(霓虹倒影、高清细节)。有了顺序和重点,哪怕场景繁杂,模型也能各部分都顾及,不至于漏掉重要元素或生成混乱。
以上五个案例展示了不同类型提示词的写法。无论是写实还是幻想、人物还是城市,我们都遵循了“抓主干,添细节,明风格,定氛围”的要诀。您可以参考这些例子,根据自己的创意进行调整。记住,英文提示词往往在艺术风格、光影描述上有更多素材训练优势,因此很多情况下英文能够更精准地触发模型绘制出相应效果。当然,如果您对中文更熟练,不妨中英文都尝试,看看输出差异,从而找到最佳表述。
Transition (首尾帧) 过渡提示词的撰写方法
PixVerse 提供了首尾帧 功能:用户上传一张起始图像 (首帧) 和一张结束图像 (尾帧),再输入提示词,模型即可生成两者之间自然过渡的动画效果。这一功能用于制作转场或变形视频非常强大,比如让一个画面无缝地变换成另一个画面。要充分利用首尾帧功能,提示词的编写同样关键:您需要告诉模型如何从首帧内容过渡到尾帧内容。
编写Transition提示词的一般步骤如下:
- 分析首帧图像内容: 仔细观察首帧 (起始图) 的画面,明确其中的主体和元素。例如,首帧是一位微笑的男子头像,背景是一间明亮的房间。那主体是男子,特点是微笑,环境是室内明亮环境。如果首帧是一幅场景图 (比如一座雪山),则要提炼出场景的关键信息 (雪山、白天、晴天等)。总之,列出首帧中的主要元素 (人物/物体、背景环境、光线颜色等)。
- 分析尾帧图像内容: 同样地,观察尾帧 (结束图),提取主要元素。尾帧可能与首帧有很大不同或只有部分不同。比如尾帧是同一个男子但在哭泣,或者尾帧是从房间变成了户外街景,或者雪山变成了沙漠等。不管怎样,记录下尾帧独有的元素:人物动作/表情的变化、环境的变化、色调光线变化等等。
- 比较首尾差异,确定过渡逻辑: 对比步骤1和2中得到的要素,思考首尾帧有哪些不同以及变化如何发生。常见的变化类型有:
- 同一主体的状态变化:如表情从笑到哭、动作从站立到坐下、服装从一种变另一种。这通常意味着渐变或者动作连贯的过渡。比如笑变哭,可以想象为表情逐渐转变。
- 场景环境变化:如背景从房间变成街道、季节从夏天变秋天、天气从晴变雨。这可以是镜头转场 (例如镜头拉远切换场景) 或画面融合 (比如场景逐渐淡出淡入)。
- 主体本身变化为另一主体:如首帧是一只猫,尾帧是一只老虎;或首帧一辆汽车,尾帧一架飞机。这属于形态变形,需要提示词描述“从…变成…”。
- 光线色调变化:如由白天变黑夜、色调从冷变暖等。这多半与环境变化伴随,要在提示词中体现时间或光线变化,让模型平滑调整色调。
- 提炼共同点,保证连贯: 尽管首尾差异大可能是创意所在,但仍应找出一些共同元素。这些共同点在过渡中起锚定作用,让模型有东西可以保持不变或平滑变化。共同点可能是:
- 同一主体存在于首尾 (如都是同一个人/同一物,只是状态不同)。
- 色调或风格上的一致性 (即便场景变了,但也许整体画风相同)。
- 构图相似 (比如主体都在画面中央)。
- 主题概念相关 (如首帧大海浪涛,尾帧沙漠沙丘,看似差异大但形态上都有波浪起伏的共同点,可以作为连接)。
- 编写过渡提示词描述: 现在动笔将过渡过程用一句或几句英文描述出来。一般有两种思路:
- 直接描述“从…到…”:这最明确不过了,在提示词里用词语说明演变。例如:“A smiling man’s expression gradually turns sad” (一个微笑男子的表情逐渐变得悲伤),或者 “the scene changes from a sunny living room to a busy city street at night” (场景从阳光明亮的客厅变为夜晚繁忙的城市街道)。这种写法清晰指示模型起点和终点,对应首帧和尾帧。
- 描述转场/变形的状态:有时可以不说“从A到B”,而是描述转变过程中的画面。比如:“the girl’s red coat slowly morphs into a blue coat” (女孩的红色外套慢慢变成蓝色),或 “the green summer forest gradually shifts to autumn orange hues” (绿色夏季森林逐渐转换成橙色秋景)。这种写法等价于“从…变…”,只是用更自然的语言体现。
- 强调平滑和渐进:无论哪种句式,关键在于加入过渡性质的词。例如 gradually (逐渐地), slowly, morphs into, transforms, changes into, fades into 等。这些词会提示AI过渡应该是平滑的持续过程,而非瞬间跳变。如果想要特定转场效果,也可以提 fade out, dissolve (渐隐渐显) 等电影术语,不过一般 gradual 的描述已足够。
- 保持提示词简洁有力: Transition 提示词不宜过长或过度复杂。因为已有首尾图像做参考,提示词更多是指导变化方式。只要抓住起点、终点和变化过程三个要素写清楚,就足够了。过多无关细节反而可能干扰模型关注过渡。例如,如果首尾帧主角衣服变色,就专注描述衣服颜色变化和他本人的状态,没必要这时提背景路人或别的细枝末节。
- 测试和微调: 实际上,Transition 提示词可能需要几次尝试微调。生成后如果过渡不理想,可以根据结果调整措辞:
- 若过渡过快/生硬,尝试更强调“gradually”或延长描述过渡的语句。
- 若首尾衔接不顺 (比如中间出现奇怪内容),可能提示词里缺少对共同点的强调或引导,可以加入“保持…一致”之类语句。
- 若变换方向不对 (如模型没看懂从A变B的顺序),确保提示词顺序清楚,比如“from A to B”放在句中恰当位置,不要本末倒置。
为更直观说明上述过程,我们举一个简单案例:
假设首帧图像是一片郁郁葱葱的夏季森林 (绿色树叶,明亮阳光);尾帧图像是一片秋意浓浓的森林 (橙黄树叶,夕阳余晖)。我们想要视频呈现夏去秋来的季节变换过程。
根据步骤分析:
- 首帧要素:夏季森林,满树绿叶,光线明亮偏白日。
- 尾帧要素:秋季森林,树叶变橙黄且有落叶,光线金黄夕照。
- 差异:树叶颜色、季节、光线色调;共同点:同一片森林、树木位置类似,构图环境延续。
- 过渡逻辑:叶子颜色由绿变黄并飘落、光线从强变柔、整体逐渐转秋。
- 提示词 (英文) 可写作:“A time-lapse transition from summer to autumn in a dense forest: lush green foliage gradually turns golden orange, leaves drift to the ground, and the bright daylight softens into a warm golden glow.”翻译:郁郁葱葱的绿树繁叶逐渐变为金橙色,落叶飘落地面,明亮日光柔和转变成温暖的金色光晕 —— 模拟了一个森林从夏到秋的延时过渡。
- 这个提示词里:
- 开头明确指出“从夏到秋的过渡” (from summer to autumn),并点明场景是在森林。
- 用了 gradually turns (逐渐变成)、softens into (转变为) 等词强调变化的渐进平滑。
- 描述了颜色变化 (绿叶变橙叶)、内容变化 (树叶掉落) 和光线变化 (日光变金光)。
- 保持了场景的一致 (dense forest贯穿始终)。
如此一来,PixVerse 将理解它需要让绿色树叶一点点变色,并有落叶动画,同时天空光线颜色也要变化,最终画面定格在秋天黄昏森林。由于我们也提供了首尾两张图像,模型更容易遵循提示词在两者之间插值出自然过渡。这种写法比直接让模型自由想象首尾要可靠许多——首尾帧图片提供了起点和终点锚点,提示词负责描绘路径。
需要注意,如果首尾图像差异非常悬殊 (比如完全不同场景),模型再聪明也难做到百分之百无缝衔接。这种情况下好的提示词仍能起到桥梁作用。例如,有用户尝试把人物表情从笑变哭作为首尾,提示词写了“自然的面部变化,表情从快乐到悲伤,保持一致的灯光和摄像机角度”。结果模型基本实现了从笑到哭的动态,只是因为首尾背景照片不同,中间衔接略有不自然。经验表明:越强调共同点,过渡越顺滑;而差异大的部分,可以用明确的“从X变为Y”描述来保证两端都被涉及到。
综上,编写Transition提示词的核心是在文字中扮演“剪辑师”的角色,指挥模型如何从第一个画面剪辑/融 dissolve 到第二个画面。只要抓住首尾元素和变化方式,用简练的英语描述渐变过程,PixVerse 就能为您创造出令人惊叹的一镜到底或万物变形的效果来。
首尾帧图像分析技巧与提示结构推导
延续上一章节的话题,这里进一步分享一些针对首尾帧分析的经验技巧,帮助初学者建立一套观察与推导提示词的方法论。在拿到一对首尾图像,想要写出好的过渡提示词时,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来审视图像,并据此组织语言:
- 颜色和光线:比较两幅图的色调基调是否不同。颜色是非常直观的变化元素,也是提示词里容易描述的内容。例如首帧冷色调、尾帧暖色调,就可以写“cool blue light shifts into warm orange glow”。再如光源位置或强度变化 (白天变夜晚),提示词可相应提到“daylight fades to moonlight”。人眼对色彩转变很敏感,一个场景从蓝变橙、暗变亮等,模型通过提示词也能捕捉这种变化。
如果想强调平滑,可以用 gradually change color from X to Y 等语句。
提示: 如果首尾图像色调反差大,建议在提示词中明确指出,以免模型只关注形状内容而忽略色调过渡,这样才能避免中间帧出现怪异的色彩跳变。
- 构图和视角 :观察首尾图像中主体的位置、大小,以及摄像机角度是否一致。如首帧主体居中特写,尾帧主体远景偏右,那就涉及镜头的拉远和平移。提示词可以反映这点,例如
`camera zooms out to reveal.`
,或者`the view shifts from a close-up to a wide shot showing.`
。如果首尾视角一致 (比如两张都是正面中景),可以强调“保持摄像机角度不变”以求更平滑。构图变化也可以通过描述运镜来串联,如`the camera pans from the forest to the city`
暗示视角平移导致场景转变。掌握构图分析有助于决定用不用镜头相关的提示词。如果不考虑镜头,那模型可能用融合变形的方式过渡;而如果特别指明镜头运动,模型会尝试模拟那种转场效果。 - 主体和内容:对比首尾有哪些“实体”上的差异。主体是否为同一个?如果是同一个人或物在变,提示词一定要提及他或它“变了什么”。比如人物表情、年龄、服装变化,都需说明;物体形态变化 (猫变虎,汽车变飞机) 更要直白写
`X transforms into Y`
。如果首尾完全不同主体 (如一张有人物,一张纯风景),则需要想一种创意的联系:可能隐喻或视觉相似。例如有人用“银发男孩躺着”变为“银发男性坐着”,因为主角发色一致模型就很好地连接了。但若是人变景或景变物,模型会困难些,这时可以借助象征性描述:假如首帧是太阳,尾帧是笑脸表情,我们可以说`the blazing sun gradually morphs into a smiling human face`
之类,把两个主体融合成一个连续变化过程,尽管写法上有点超现实,但AI正擅长这种想象。当首尾都有主体但不同 (比如猫->狗),常用描述是`X gradually transforms into Y`
就够了。总之,提示词一定要覆盖“首帧主体是什么”和“尾帧主体是什么”,不能只顾其一,否则模型可能忽略另一端内容。
- 背景和环境:除了主体,还要看背景环境变化。环境的转换往往决定了视频转场的氛围转变。如从室内到室外、从森林到城市、从地上到天空等等。提示词里可以用
`the background transitions from A to B`
或者直接描述场景更替。例如:`the cozy living room setting slowly transforms into a bustling city street`
。如果环境变化非常戏剧化且主体也变 (比如人变成动物且场景从城市场景变成丛林),可以考虑分两句描述,一句聚焦主体变形,一句聚焦环境转场:`The man morphs into a wolf, as the city around him fades into a dense forest under the moonlight.`
这样就完整描述了主客体双重变化。当然,如果背景在首尾差别不大 (比如只是天气变了,地点没换),那就强调天气或光线,没必要编造场景转换。 - 情绪和风格:有时首尾图像传达出的情绪氛围可能不同,例如首帧温馨、尾帧压抑。我们也可以在提示词中反映这种情感基调的演变。如
`the cheerful atmosphere gradually turns somber`
或者`colors shift from bright and vibrant to muted and dark, reflecting a change in mood`
。风格方面,如果首尾画风差异明显 (例如首帧漫画风、尾帧写实风),由于PixVerse通常要求风格统一,我们尽量在选图时就保持风格相近。如果风格必须变,也应在提示词点明,如`the sketchy illustration evolves into a realistic painting style`
——但风格大变往往很困难,不是初学者优先尝试的,提一句以防有这种需求的情况。通常建议首尾帧风格一致或至少相关 (比如都偏写实或都偏插画),否则模型可能无法smooth地过渡造型。 - 保持与变化的取舍:分析完上述,各因素有的保持有的变化。提示词要同时顾及这两方面:既指出变化 (上述重点讨论的),又提及不变的东西以帮助模型稳定过渡。比如再次提人物例子,如果人物身份不变但表情变,提示词除了说表情从X到Y,也可提“保持他的位置和背景不变”。如果场景连续但天气变,可以说“同一片天空从白昼变为黄昏”。这种“双管齐下”的描述能提高过渡的连贯性。
- 语言和语法:建议用现在分词或从句把变化的两部分连接,以体现持续性。比如
`..., becoming ...`
、`as ..., ...`
、`with ... gradually ...`
。例如,`She extends her hand, and it gradually dissolves into a flock of doves flying away.`
这种句式表达了她的手化成飞鸟的动态过程。如果只是两个独立句`Her hand extends. It turns into birds.`
则显得生硬。因此,运用恰当的关联词汇 (gradually, slowly, as, while, with, into) 来串联,是提示词语法上的一个技巧,让AI“明白”我们描述的是同一镜头里的渐变而非硬切换。
最后,再强调一下实例参考:很多时候,可以先用想要的首尾对模型各生成一帧图像,然后利用首尾帧功能。像 PixVerse 4.5 这样的模型社区中,已有不少首尾帧过渡的案例分享。比如某案例首帧女孩穿红衣,尾帧穿蓝衣,就用了提示词 `女孩的衣服从红色外套变成蓝色,耳机从彩色变成金色,街头艺术风格`
。简单直接,效果不错,中间就看见外套颜色在变、耳机颜色在变,其他保持不变,只是背景因为两图不同稍有不连续。这提示我们:描述越精准具体,模型变化的部分就越准确。甚至可以一个要素一段描述:“衣服从红变蓝,耳机从彩变金”,分条列出模型也能读懂并执行 (当然整句通顺即可,不一定非要分开)。
首尾帧过渡是一个充满创意的玩法。透过以上技巧,您基本掌握了如何解读首尾图像并翻译成文字的要诀。多练习几次,您会发现能够快速抓住图像变化的关键,从而撰写出既忠实于两端图像、又能引导模型顺滑过渡的出色提示词。请大胆尝试各种新奇的组合,让 PixVerse 为您实现天马行空的转场创意吧!
各类提示词创作心得总结与新手提升建议
经过前面章节的详解,我们从原理到步骤,从结构到案例,再到特殊的首尾帧过渡,都全面探讨了 PixVerse 4.5 提示词创作的方法。在本章,我们对整个提示词写作进行总结,并为小白用户提供一些进阶建议,帮助大家快速提高并避免常见问题。
- 总结提示词创作关键要点:
- 围绕画面要素来写:始终记得,提示词服务于画面呈现。一切文字最终都应转化为视觉元素。所以多问自己“这词对应画面上的什么?”如果想不到,就别写。确保提示词里每个描述都有其画面意义,做到言之有物。
- 结构清晰,层次分明:无论长提示还是短提示,都应条理清晰。建议先写一个草稿,按主体-动作-场景-细节-风格的顺序排列,再精简调整顺序使之更像自然语言。可以像列提纲一样把要素列出来,然后组合成句。这样可避免漏掉重要部分。
- 细节和整体平衡:细节描写能提升质量和稳定性,但过多细枝末节可能分散模型注意力。掌握平衡:先确保整体场景正确,再逐步增加细节直至画面达到您期望的丰满程度。逐次迭代比一开始就写满细节更可靠。
- 充分利用模型特点:PixVerse 4.5 善于理解连贯语句、执行复杂动作和镜头。所以不妨充分发挥想象力,尝试以前模型不敢写的长句、多镜头描述。多语言支持也可以尝试,但最好一次一门语言,别混杂。
- 控制期望:提示词再好,也有随机性和模型局限。所以要有心理准备,第一次生成不一定完美。把生成当成和AI协作的过程,输出不理想就分析问题在哪 (哪个元素没做好、是不是太贪心等),修改提示词重来。一次调整一个因素,这样容易找到有效的措辞。切忌一下换太多,搞不清有效成分。
- 新手快速提升的建议:
- 多看优秀案例,模仿练习: 社区和教程中的案例提示词是很好教材。像本教程的例子,或者 PixVerse 官方或资深用户分享的作品,都可以拿来研究:他们用了哪些关键词,结构如何。如果条件允许,试着用那些提示词自己生成看看效果,再稍作修改,体会哪些词作用最大。模仿是新手提升的捷径,但记得也要变通,不要拘泥于完全复制。
- 从简单场景开始: 先选择单一主体加简单背景的题材练手,比如“一只动物在某场景做一个动作”。等掌握了如何让模型准确画出这个动物,再逐渐增加难度如加入第二个动物、加入复杂背景、特殊光效等。每次只增加一两个新元素,这样易于发现问题并学会控制。
- 学会使用Negative Prompt和参数: 当熟练正向提示词后,可以学习使用反向提示词来微调输出。如前述,在负向提示中加上
`blurry, low quality`
等可以减轻模糊。这会让出片更清晰。PixVerse 界面还有种子 (Seed)、风格 (Style)、比例等选项,新手别忽视这些。尤其种子决定随机初始状态,如果你对某次输出很满意,记下种子,可以尝试在修改提示词时沿用,方便比较新旧差异。不同种子变化也很大,多试几个种子有时能有惊喜。 - 掌握不同类型模型工具: 虽然主要用PixVerse,但了解其他AI视频或图像生成工具 (如 MidJourney、Stable Diffusion 等) 的提示词套路,也能举一反三。有些提示词技巧是通用的,例如使用艺术家风格名、相机型号等 (不过PixVerse未必支持所有这样的词)。拓宽知识面,您会更游刃有余。
- 关注PixVerse更新和社区信息: PixVerse 官方会不断改进模型和增加功能 (比如角色一致性、关键帧、模板等)。保持关注官方公告和社区论坛,获取最新提示词技巧。例如PixVerse V3时代引入“主体+描述+运动+环境”公式,V4.5又有新镜头功能——这些资讯都能帮助我们升级提示词写法。小白用户可以加入PixVerse用户群、看看教程博客等,在交流中快速成长。
- 反复实践,不怕试错: 生成视频是一个试验过程。不要气馁于几次不理想的结果,哪怕资深玩家也需要不断调整。好在PixVerse有免费积分和较快的生成速度,充分利用它,多做对比实验。同一提示词改一个词看有何不同输出,慢慢您就对模型偏好有感觉了。例如也许您会发现模型更偏爱某种表述,或者某类词几乎没影响,那都是收获。
- 注意遵循内容规范: 最后提醒一点,新手有时会因为好奇尝试生成不当内容 (如暴力、色情或政治敏感)。PixVerse有内容过滤政策,这些提示词千万避免,否则轻则输出错误 (乱画或空白),重则账号可能被限制。创作时尽量保持题材积极健康,发挥创意的同时也要在合理范围内。
通过遵循这些建议,相信小白用户也能很快写出像模像样的提示词,并逐步挑战更复杂的场景。提示词创作既是科学也是艺术:科学在于理解模型机制和掌握技巧,艺术在于构思和文字表达。在不断地实践和观看成果的循环中,您会越来越有心得,甚至发展出自己独特的写作风格。
希望这份 PixVerse 4.5 视频大模型提示词深度教程能帮助您打好基础、打开思路。从零开始并不难,一步一步按指南尝试,您也可以生成出令人惊叹的AI视频!让文字变为影像的魔法,现在就掌握在你手中,等待你的创意去点亮。祝您在 AI 视频创作的旅程中玩得开心,收获满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