翔宇工作流
  • 首页
  • 分类
    • Make教程
    • n8n教程
    • 工作流效果
    • 自媒体
    • AI 订阅
    • SEO
    • TikTok Shorts 短视频
    • 跨境电商
    • Youtube
    • NCA
    • AI教程与资料
    • 微信公众号
    • 小红书
    • 提示词
    • RSS
    • 多模态
    • DeepSeek
    • 免费
  • AI自动化赚钱
  • AI自动化工作流
  • 工作流教程
    • Make中文教程
    • n8n中文教程
  • 国内小报童
  • 国际BMC
  • Youtube
Make中文教程:自动化基础
视频播放器
https://youtu.be/RxEZLCvd24M?si=iHd7zW-UhgxdYAop
00:00
00:00
46:02
使用上 / 下箭头键来增高或降低音量。
小红书自动化:如何利用Make制作个人自媒体中心,批量生成爆款笔记
视频播放器
https://youtu.be/e4cHFKmOGQQ?si=EpXr4CIoGmqvnUV9
00:00
00:00
25:52
使用上 / 下箭头键来增高或降低音量。
微信公众号图文混排文章自动化实战:利用Make 批量制作
视频播放器
https://youtu.be/cqK9hYF8jPk?si=SorVpXyW34rJUIgL
00:00
00:00
25:05
使用上 / 下箭头键来增高或降低音量。
翔宇工作流
10K
215
0
翔宇工作流
  • 首页
  • 分类
    • Make教程
    • n8n教程
    • 工作流效果
    • 自媒体
    • AI 订阅
    • SEO
    • TikTok Shorts 短视频
    • 跨境电商
    • Youtube
    • NCA
    • AI教程与资料
    • 微信公众号
    • 小红书
    • 提示词
    • RSS
    • 多模态
    • DeepSeek
    • 免费
  • AI自动化赚钱
  • AI自动化工作流
  • 工作流教程
    • Make中文教程
    • n8n中文教程
  • 国内小报童
  • 国际BMC
  • Youtube
  • Make中文教程
  • n8n中文教程

小白也能搞懂!从零开始玩转AI大模型全指南

  • 翔宇工作流
  • 2025年6月3日
Total
0
Shares
0
0
翔宇Make-n8n教程
目录 隐藏
1 欢迎来到AI的奇妙世界
2 AI大揭秘——搞懂这些基础概念,你就是半个专家!
3 与AI心灵相通——提示词撰写秘笈
4 AI超能力体验——动手生成你的第一个作品
5 AI变身效率神器——Make/n8n工作流自动化浅尝
6 总结:开启你的AI探索之旅

欢迎来到AI的奇妙世界

AI不再遥远,人人都能玩转

你是否觉得人工智能(AI)听起来特别高深,像是科学家们在秘密实验室里捣鼓的神秘玩意儿?其实,AI已经悄悄地来到了我们身边,从你手机里的智能助手,到购物网站猜你喜欢的商品推荐,再到各种能写诗作画的有趣应用,AI正以各种方式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它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未来科技,而是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学习和使用的新工具。

很多初学者可能会因为AI听起来太复杂、太技术化而望而却步,担心自己没有编程基础,学不会。别担心!本教程正是为像你这样“零基础”的探险家量身打造的。我们不需要你懂任何编程代码,也不需要你了解复杂的数学公式。你只需要一颗好奇心,跟着我们的脚步,就能轻松推开AI世界的大门。这篇教程会像一位友好的向导,用最通俗易懂的语言,带你认识AI的核心概念,特别是当下非常热门的“大模型”。我们会删去那些让你头疼的底层原理和算法细节,只保留最核心、最实用的技能,让你在短时间内就能对AI有个全面而清晰的认识。

本教程将带你探索什么?

这本探险家指南将带你一步步揭开AI的神秘面纱,主要包含四个激动人心的探索阶段:

  1. AI大揭秘:首先,我们会帮你搞懂AI领域的一些基本名词和概念,比如什么是大语言模型,什么是多模态AI,还会附上中英文对照,让你瞬间变身“行内人”。
  2. 与AI心灵相通:接着,我们会教你如何与AI“对话”——也就是如何撰写有效的“提示词”。这是指挥AI为你工作的核心技能。
  3. AI超能力体验:然后,是最有趣的环节!我们会带你亲自动手,尝试使用不同类型的AI模型来生成对话、图片、音乐甚至视频。你会发现,原来创造也可以这么简单。
  4. AI变身效率神器:最后,我们会简单介绍一下,如何将这些强大的AI能力融入到像Make或n8n这样的工作流自动化工具中,让AI帮你处理重复性的工作,成为你的得力助手(这部分只讲概念,不涉及复杂操作)。

整个学习过程,我们会强调“从练习中学习”。你会通过一个个小例子和小练习,亲手尝试,体验AI的魔力,从而真正理解并记住这些知识。我们希望你不仅能学到东西,更能从中获得满满的成就感。学完之后,还会有一个朗朗上口的“顺口溜”帮你总结要点,让AI知识牢牢印在你的脑海里!

准备好了吗?让我们一起出发,开始这场奇妙的AI探索之旅吧!

AI大揭秘——搞懂这些基础概念,你就是半个专家!

欢迎来到AI知识的第一站!在这一章,我们会用最简单的方式,帮你理清AI领域里几个最核心的概念。别担心会很枯燥,我们会用很多例子和比喻,让你轻松掌握。一旦你理解了这些,再去看那些关于AI的新闻和讨论,你就会发现自己已经能看懂大半啦!

人工智能 (AI)、机器学习 (ML) 与深度学习 (DL):它们是什么关系?

这三个缩写听起来是不是有点像?它们确实关系密切,但又各有侧重。

  • AI (人工智能 –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 它是什么? 想象一下,我们人类一直梦想着能创造出像我们一样聪明,甚至比我们更聪明的机器。人工智能,顾名思义,就是研究如何让机器展现出类似人类智慧的学科。这个“智慧”包括学习、思考、解决问题、感知环境、理解语言等等。AI是一个非常宏大的目标和领域,几乎涵盖了所有让机器“智能化”的尝试。
    • 生活中的例子: 你手机里的语音助手(比如Siri或小爱同学)、能和顶尖棋手对弈的围棋程序(比如AlphaGo,它的前辈Deep Blue曾在1997年击败国际象棋世界冠军 4)、科幻电影里那些能与人交流的机器人,还有越来越常见的自动驾驶汽车技术 ,这些都属于人工智能的范畴。
  • ML (机器学习 – Machine Learning)
    • 它是什么? 机器学习是实现人工智能的一种重要方法,也是目前最主流的方法。它不是让程序员把所有可能的规则都提前写好告诉机器怎么办,而是让机器自己从大量的数据中“学习”出规律和模式。就像我们教小孩子认猫,不是告诉他猫的严格定义,而是给他看很多很多猫的图片,让他自己总结出猫的特征(比如有毛、有胡须、有两只耳朵、会喵喵叫)。
    • 生活中的例子: 你邮箱里的垃圾邮件过滤器就是一个典型的机器学习应用。它通过学习成千上万封邮件的特征(哪些是垃圾邮件,哪些是正常邮件),来判断新收到的邮件是否为垃圾邮件。还有视频网站给你推荐的“猜你喜欢”,也是根据你过去的观看记录和大量其他用户的数据学习得来的。
  • DL (深度学习 – Deep Learning)
    • 它是什么? 深度学习是机器学习领域中一个特别火、特别强大的分支。它的核心思想是模仿人类大脑中神经网络的结构和运作方式来进行学习。因为这种人工搭建的神经网络通常有很多很多层(可以想象成大脑皮层有很多层神经元),层次比较“深”,所以被称为“深度”学习。深度学习特别擅长从非常复杂、非常原始的数据中自动提取特征并进行学习,比如直接处理图片、声音和自然语言文本。
    • 生活中的例子: 现在让你惊叹的AI应用,很多都是深度学习的功劳。比如手机上精准的人脸识别解锁、能和你流利对话的智能音箱、还有后面会详细介绍的AI绘画和AI写作工具,它们背后几乎都有深度学习技术的支持。
  • 三者关系:一个形象的比喻为了更清楚地理解它们的关系,我们可以把AI想象成一个最大的同心圆,机器学习是套在里面的一个稍小一点的圆,而深度学习则是最核心、也是目前最亮眼的那个小圆。
    • 人工智能 (AI) 是我们的最终目标——让机器拥有智能。
    • 机器学习 (ML) 是达成这个目标的一条重要路径——通过数据让机器自己学习。
    • 深度学习 (DL) 则是机器学习这条路径上一种非常有效且强大的技术手段——模仿大脑用深层神经网络学习。
    可以说,没有机器学习,AI的很多设想难以落地;而没有深度学习,机器学习在处理图像、语音、自然语言等复杂任务时,效果会大打折扣。深度学习之所以如此重要,一个关键原因在于它能非常高效地处理那些“非结构化数据”(比如图片、视频、语音、文字这些不是规整表格的数据),并且很多时候还能进行“无监督学习”,也就是不需要我们费劲地给所有数据都打上标签,它也能自己从中发现规律。这大大扩展了AI的应用范围和能力。虽然人工智能的梦想已经存在了几十年,甚至可以追溯到计算机科学的早期奠基人如图灵的设想,也经历过被称为“AI寒冬”的低谷期,但正是因为近年来深度学习技术的飞速发展,才让AI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爆发,并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生成式AI 与大语言模型:AI界的“超级大脑”

在了解了AI、ML、DL的层级关系后,我们再来认识两个当前AI领域最炙手可热的明星:生成式AI和大语言模型。

  • 生成式AI
    • 它是什么? 如果说前面提到的传统AI更多的是在做“判断题”或“选择题”(比如判断一张图片里是猫还是狗,或者根据数据预测明天的天气),那么生成式AI则更擅长做“创作题”。它不仅仅是分析已有的数据,而是能够学习数据中的模式和风格,然后创造出全新的、原创的内容。这些内容可以是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甚至是代码。
    • 与传统AI的区别: 传统AI(或称分析型AI)主要是从数据中提取洞察、进行分类或预测。而生成式AI的核心在于“生成”——产生新的、以前不存在的东西。
    • 生活中的例子: 你可能已经玩过的AI绘画工具(输入文字描述就能生成图片)、能写出像模像样的小说或诗歌的AI写作助手、还有能自动谱曲的AI音乐软件,这些都属于生成式AI的范畴。
  • 大语言模型
    • 它是什么? 大语言模型是生成式AI大家族中的一个重要分支,专门负责处理和生成人类的“语言文字”。你可以把它们想象成一个个拥有超强语言能力的“大脑”。这些“大脑”通过阅读海量的文本数据(比如无数的书籍、网页、对话记录)来进行训练,从而学会了理解语言的细微差别、上下文的关联,以及如何像人一样自然地运用语言进行表达。
    • “大”在哪里?“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1. 训练数据量巨大: LLM的训练通常需要用到包含数百亿甚至数万亿词汇的文本数据。比如,一个叫做Common Crawl的数据集,就包含了超过500亿个网页的内容,是很多LLM的“食材”之一。
      2. 模型参数数量庞大: 模型参数可以粗略理解为模型内部用于学习和记忆知识的“旋钮”。LLM的参数量通常达到数百亿、数千亿,甚至有模型已经突破了万亿级别。参数越多,模型通常能学习到更复杂、更细致的语言规律。
    • 核心技术简介:Transformer架构与注意力机制 LLM之所以如此强大,很大程度上归功于一种叫做“Transformer”的神经网络架构。这个架构里最关键的一个技术叫做“自注意力机制”。你可以把它想象成模型在阅读一句话的时候,每读到一个词,就能立刻判断出这句话里其他哪些词跟当前这个词的关系最密切,最能帮助理解它的含义。比如,“苹果很好吃”和“苹果发布了新手机”这两句话里都有“苹果”,但自注意力机制能帮助模型根据上下文,判断出前一个“苹果”指的是水果,后一个指的是公司。这种对上下文的精准把握,是LLM能够生成连贯、有逻辑的文本的关键。
    • 能做什么?LLM的能力非常广泛,几乎涵盖了所有与自然语言处理相关的任务,例如:
      • 回答各种各样的问题(常识问答、特定领域知识问答)
      • 总结长篇文章或文档的核心内容
      • 在不同语言之间进行高质量的翻译
      • 根据你的需求撰写邮件、报告、广告文案、故事、诗歌等
      • 甚至能理解并生成代码
    • 代表性模型举例:你可能已经听说过一些著名的LLM,比如:
      • OpenAI公司开发的GPT系列模型(如驱动ChatGPT的那些模型)
      • Anthropic公司开发的Claude系列模型
      • Meta(原Facebook)公司开源的Llama系列模型
      • Google公司开发的Gemini系列模型
      • 以及国内百度公司推出的文心一言等这些模型虽然具体实现和特点各不相同,但都属于大语言模型的范畴。

生成式AI和LLM的出现,极大地拓展了AI的应用边界,让AI从一个分析工具,变成了一个可以与我们共同创作的伙伴。

多模态AI :能听会看、能说会画的全能选手

在我们人类的世界里,我们通过眼睛看、耳朵听、嘴巴说、动手做来感知和交互。传统的AI模型,很多时候像个“偏科生”,比如有的只擅长处理文字(像早期的ChatGPT),有的只擅长分析图片。而多模态AI,则更像一个“全能选手”,它可以同时处理和理解来自不同“感官”的信息。

  • 它是什么? “模态” 指的是信息的类型或形式。文字是一种模态,图像是另一种模态,声音、视频、甚至触摸、气味等都可以看作不同的模态。多模态AI,就是指那些能够处理、整合并理解多种不同类型数据(模态)的AI系统。它不再局限于单一的信息输入或输出。
  • 与单模态AI的区别:
    • 单模态AI : 通常只能处理一种类型的数据。比如,一个只做文本翻译的AI,输入是文本,输出也是文本。一个只做图像识别的AI,输入是图片,输出可能是图片的标签。
    • 多模态AI: 能够同时接收和处理多种类型的数据输入,并且可以将这些不同来源的信息融合起来进行理解和推理,甚至可以输出多种类型的组合结果。
  • 优势在哪里?
    1. 更全面的理解: 就像我们人一样,结合视觉和听觉信息,能比单独依赖一种感官获得更完整的理解。多模态AI通过整合不同来源的数据,可以捕捉到更丰富的上下文信息,减少歧义。
    2. 更可靠的输出: 当一种模态的信息不清晰或有缺失时,系统可以依赖其他模态的信息来维持性能,从而生成更可靠的结果。
    3. 更好的人机交互体验: 多模态AI可以实现更自然、更直观的人机交互方式。想象一下,未来的智能助手不仅能听懂你的语音指令,还能看到你的手势,理解你的表情,这样的交互无疑会更顺畅、更高效。
  • 生活中的例子:
    • 你给AI看一张海边日落的风景照片,它不仅能识别出这是“海边日落”,还能为你写下一段优美的文字描述照片中的景色和氛围。
    • 反过来,你对AI说:“画一只戴着厨师帽、正在做蛋糕的可爱小猫”,它就能根据你的文字描述生成一张对应的图片。
    • 更进一步,未来的AI或许可以观看一段没有配音的动画短片,然后自动为它生成合适的剧情解说、背景音乐和音效。
  • 核心特征 (简单提及):科学家们在研究多模态AI时,会关注几个关键特性,比如:
    • 异构性: 指的是不同模态数据在本质上的区别,比如文字描述和照片在结构、表现形式上就完全不同。
    • 连接性: 指的是不同模态数据之间存在的内在关联,比如视频中的画面和声音是同步关联的。
    • 交互性: 指的是不同模态数据之间如何相互影响、相互补充。 让AI理解并处理好这些不同类型数据之间的复杂关系,其实是一项非常具有挑战性的工作,涉及到如何表示数据、如何对齐不同模态的信息、如何进行跨模态的推理和生成等许多难题。但正是这些挑战,也驱动着AI技术不断向前发展。

多模态AI被认为是实现更通用、更接近人类智能的AI的关键方向之一。随着技术的进步,我们将会看到越来越多能听、会看、能说、会画,甚至拥有更多“感官”的AI应用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

AI常用术语中英对照与趣味解读

学习任何新领域,掌握一些基本术语都是必不可少的。这就像是拿到了一张进入AI世界的“通行证”,能让你在后续的学习和交流中更加顺畅。下面我们为你准备了一张AI核心术语表,包含了中文、英文全称及缩写,以及我们为你量身打造的通俗解释,希望能帮你轻松记住它们!

Table 1: AI核心术语中英对照及通俗解释

术语英文全称英文缩写通俗解释
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总目标:让机器变得像人一样聪明,能思考、会学习。
机器学习Machine LearningML实现AI的一种方法:不直接教机器规则,而是给它很多“作业”(数据),让它自己从作业里总结经验(规律)。
深度学习Deep LearningDL机器学习里的一种高级技术:模仿我们大脑里神经元一层层处理信息的方式来学习,特别擅长处理图片、声音、文字这类复杂信息。
生成式AIGenerative AIGenAI会“创作”的AI:不仅能分析,还能自己写文章、画画、作曲,产出全新的东西。
大语言模型Large Language ModelLLM生成式AI里的“语言大师”:读了万卷书(海量文本数据),所以特别会理解和使用语言,能跟你聊天、帮你写作。
多模态AIMultimodal AI“全能型”AI:能同时处理和理解多种类型的信息,比如文字、图片、声音、视频,就像我们人一样有多种感官。
提示词Prompt你给AI下达的“指令”或提出的“问题”:你对AI说的话,决定了AI会给你什么样的回应。
模型ModelAI的核心“大脑”或“引擎”:经过大量数据训练后,具备了某种特定能力(如语言理解、图像生成)的程序。
参数 (模型参数)Parameter (Model Parameter)模型内部用来做决策的数值,通过训练学习得到。可以比喻成大脑神经元之间连接的“强度”或“权重”。LLM的“大”就体现在参数数量多。
参数 (推理/生成参数)Parameter (Inference/Generation)你在使用模型时可以调整的“旋钮”,用来影响AI生成结果的风格或特性。
… 温度… Temperature控制AI回答的“创造力”或“天马行空”的程度。温度高,回答更随机、更有创意;温度低,回答更保守、更确定。
… Top-P… Top-P另一种控制AI回答随机性的方法,它会从概率最高的词开始选,直到这些词的概率总和达到一个设定的P值,然后在这些词里选下一个词。
… Top-K… Top-K更简单粗暴一点,直接选出概率最高的K个词,然后在这些词里挑一个作为下一个词。
… 最大输出词元… maxOutputTokens控制AI回答的“话痨”程度,也就是限制它最多能说多少个“字”(词元)。
词元/令牌TokenAI处理文本时的基本单位,不一定是一个完整的词,可能是一个字、一个标点,或者英文里的一个词根、半个词。LLM处理文本的长度和费用,通常都是按词元来计算的。
训练Training“教”AI学习的过程:把海量的数据(比如文章、图片)喂给模型,让它不断调整内部参数,直到学会某种技能。
推理Inference“考”AI或让AI“干活”:训练好的模型,根据你给它的新输入(提示词),运用它学到的知识来产生输出(答案、图片等)的过程。
神经网络Neural NetworkNN深度学习的核心结构:模仿生物大脑神经元相互连接传递信息的方式,搭建出来的一种计算模型。
算法Algorithm解决问题的一套明确的步骤和规则:就像菜谱一样,告诉计算机一步一步该怎么做才能完成一个任务。
Transformer架构Transformer Architecture目前最成功的大语言模型(如GPT系列)普遍采用的底层“骨架”设计。它的核心是下面要说的“自注意力机制”。
自注意力机制Self-Attention MechanismTransformer架构的“秘密武器”:让模型在处理一句话(一个序列)中的某个词(或元素)时,能够同时考虑到这个序列中所有其他词(或元素)与它的关系及重要性,从而更好地理解上下文。
APIApplication Programming Interface应用程序编程接口:简单来说,就是不同软件或服务之间进行交流和数据传输的“桥梁”或“插座”。通过API,你的程序可以方便地调用别人已经开发好的功能,比如调用一个大模型的AI能力,而不需要自己从头搭建。

理解“词元”的重要性:

你可能会注意到“词元”这个词。对于和AI(尤其是大语言模型LLM)打交道来说,理解它非常重要。LLM在“阅读”和“书写”时,并不是以我们通常理解的字或词为单位,而是以“词元”为单位。一个词元可能是一个汉字,也可能是一个英文单词,甚至可能只是单词的一部分(比如“transformer”可能会被拆成“transform”和“er”两个词元)。为什么这很重要呢?因为很多LLM对你输入的提示词长度有限制,这个限制通常是用词元数量来衡量的。同样,它们生成内容的长度,以及使用某些付费AI服务的费用,也常常与词元数量挂钩。所以,知道AI是以这种方式“切割”和“理解”文本的,能帮助你更好地控制输入和预估输出。

理解“推理参数”的妙用:

当你在使用一些AI工具时,可能会看到一些可以调节的选项,比如“温度 (Temperature)”、“Top-P”、“Top-K”等。这些就是我们说的推理参数,它们像是AI的“性格调节器”:

  • 温度: 调高温度,AI的回答会更富有创造性、更天马行空,甚至有点“不按常理出牌”,适合写故事、想点子。调低温度,AI的回答会更严谨、更保守、更贴近它学到的“标准答案”,适合做总结、写报告。
  • Top-P / Top-K: 这两个也是用来控制AI回答的多样性的。简单来说,它们决定了AI在生成下一个词元时,会从多少个“候选词”里挑选。数值越小,AI的选择范围就越窄,回答就越确定;数值越大,选择范围越广,回答就越可能出现意想不到的词。
  • 最大输出词元: 这个最直接,就是限制AI最多能生成多少内容。

了解这些参数,能让你在使用AI时,根据自己的需求,对生成结果进行一定程度的“微调”,让AI的表现更符合你的心意。

Transformer和自注意力机制的“魔法”:

你可能还会好奇,为什么现在的大语言模型能那么好地理解长篇大论,还能记住前面说过的话,写出上下文连贯的文章呢?这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Transformer架构”和它的核心“自注意力机制”。虽然它们的具体原理很复杂,但我们可以这样理解:

想象一下你在读一本侦探小说。传统的AI模型可能像是一个一次只能记住一小段话的读者,读到后面就忘了前面的线索。而一个基于Transformer架构的LLM,就像一个拥有超强记忆力和分析能力的“超级侦探”。当它读到文中的任何一个词或一句话时,它的“自注意力机制”能让它瞬间回顾并评估整个章节甚至整本书里所有其他词句与当前内容的相关性,并判断哪些是最重要的“线索”。这样一来,它就能深刻理解每个词在特定语境下的真正含义,以及不同部分之间的逻辑联系,从而写出既有深度又连贯的内容。

掌握了这些基本概念和术语,你就已经为接下来的AI探索之旅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下一章,我们将学习如何通过“提示词”这把钥匙,来开启AI的强大能力。

与AI心灵相通——提示词撰写秘笈

上一章我们认识了AI家族的各位成员和一些基本术语。现在,我们要学习一项核心技能——如何与AI进行有效的“沟通”。这种沟通的语言,就是“提示词”。可以说,提示词写得好不好,直接决定了AI能否理解你的意图,以及能否给出让你满意的结果。

什么是提示词?为什么它是开启AI能力的钥匙?

  • 提示词的定义: 简单来说,提示词就是你对AI说的话,是你给AI下达的任务指令、提出的问题,或者是你希望与AI开启一段对话的引子。 它可以是一句话,一段文字,甚至包含一些特定的格式要求。
  • 提示词的重要性:AI模型本身就像一个拥有巨大潜力的“超级大脑”或者一个功能强大的“工具箱”,但它通常是被动等待指令的。提示词,就是你用来激活这个大脑、使用这个工具箱的“遥控器”和“使用说明书” 。
    • 好的提示词,能让AI“秒懂你心”: 清晰、具体、结构化的提示词,能帮助AI准确理解你的需求,从而生成高质量、高相关性的输出。
    • 糟糕的提示词,可能让AI“一脸懵”: 模糊、笼统、缺乏关键信息的提示词,很可能导致AI给出“答非所问”、不着边际或者质量低劣的回答,让你觉得AI“不够智能”。 因此,掌握提示词的撰写技巧,是释放AI强大能力的关键一步。它能让你从一个AI的普通使用者,进阶为一个能有效引导和控制AI输出的“指挥家”。这就像在搜索引擎里输入关键词一样,但提示词通常比关键词更丰富,也更讲究策略和技巧。你可以把与AI的互动想象成与一个非常聪明、知识渊博,但缺乏主动性和具体情境感知能力的助手沟通——你需要清晰、明确地告诉它你想要什么,它才能最好地为你服务。

优秀提示词的“黄金法则”:写出让AI秒懂你的需求

要想让AI高效地为你工作,写出优秀的提示词至关重要。虽然提示词的写法千变万化,但遵循一些基本的“黄金法则”,能大大提高你与AI沟通的效率和效果。一个结构化的提示词,就像给AI提供了一份清晰的任务简报。

这里,我们推荐一个简单易懂且非常实用的提示词框架,它包含五个核心要素。这个框架借鉴了业界的一些通用方法 ,并用更通俗的语言进行了解释:

  1. 我是谁 (角色):
    • 含义: 在开始提问或下达指令前,你可以先告诉AI,你希望它扮演一个什么样的角色。
    • 作用: 赋予AI一个特定的身份,有助于AI调整它的语气、风格、知识侧重和回答的专业程度,使其输出更符合你的场景预期。
    • 例如: “请你扮演一位资深的营养师”、“假设你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市场营销专家”、“你现在是一个充满好奇心的小学生”。
  2. 做什么 (任务):
    • 含义: 清晰、直接地告诉AI,你希望它完成的具体任务是什么。
    • 作用: 这是提示词的核心,明确了AI需要执行的主要动作。
    • 例如: “帮我写一篇关于健康饮食的科普文章”、“总结一下这段文字的主要观点”、“翻译这句话”、“生成一个商业计划大纲”。
  3. 怎么做 (要求/细节/上下文):
    • 含义: 这是你对任务的具体要求、补充说明、背景信息,以及希望AI在执行任务时遵循的规则或注意事项。内容越详细、越具体越好。
    • 作用: 为AI提供必要的引导和约束,确保输出结果的质量和相关性。
    • 例如:
      • 风格语气: “文章风格要幽默风趣”、“请用正式的商业口吻”、“语气要亲切友好”。
      • 内容要点: “总结需要包含三个主要论点,并分别举例说明”、“请务必提及人工智能在医疗领域的应用”。
      • 长度限制: “字数控制在500字以内”、“请给出简短的回答,不超过三句话”。
      • 背景信息: “我正在为一群对AI完全不了解的初学者准备讲座”、“这篇文章的读者是小学生”。
      • 排除项: “不要包含任何专业术语”、“避免使用负面词汇”。
  4. 给点啥 (输入,可选):
    • 含义: 如果你的任务是基于某些已有的材料进行的,比如总结一篇文章、翻译一段话、分析一份数据,那么这些原始材料就是“输入”。
    • 作用: 为AI提供处理的对象。
    • 例如: 直接粘贴需要总结的文章段落,或者给出需要翻译的句子。
  5. 要成啥 (输出格式,可选):
    • 含义: 你希望AI以什么样的形式或结构来呈现最终的答案或成果。
    • 作用: 让输出结果更易于你使用或阅读。
    • 例如: “请用项目符号列表的形式给出答案”、“请以Markdown表格的形式展示数据”、“直接给出翻译后的文本即可”、“请生成一个包含标题、引言、正文、结论的完整文章结构”。

核心原则:清晰、具体、简洁

无论你是否严格按照上述五要素框架来组织提示词,始终要记住三个核心原则:

  • 清晰: 确保你的指令没有歧义,AI能够准确理解你的意图。
  • 具体: 尽可能提供详细的信息和明确的要求,避免使用模糊不清的词语。笼统的问题往往得到笼统的答案。
  • 简洁: 在保证清晰和具体的前提下,尽量让提示词言简意赅,避免不必要的冗余信息。

掌握了这个结构化的思考方式,你就拥有了一个强大的“模板”,可以系统地构建出高质量的提示词,从而引导AI产出更符合你预期的结果。这比漫无目的地随便问一句,效果要好得多。

提示词实战技巧:从“指令模糊”到“精准打击”

掌握了优秀提示词的“黄金法则”和基本框架后,我们再来学习一些更具体的实战技巧。这些技巧能帮助你把一个模糊的想法,变成能让AI精准理解并高效执行的指令。

  • 技巧一:赋予AI角色
    • 解释: 明确告诉AI它需要扮演什么角色,这能极大地影响它回答的风格、语气、专业度和侧重点。AI会努力模仿这个角色的特征来进行输出。
    • 例子:
      • 模糊指令: “给我推荐一些减肥方法。”
      • 精准打击: “请你扮演一位拥有10年经验的专业健身教练和注册营养师,为我(身高170cm,体重75kg,目标是减掉5kg脂肪,平时工作较忙,每周能抽出3次1小时锻炼)推荐一套为期一个月,包含饮食和运动的详细减肥计划。饮食计划要考虑到中餐的常见食材,运动计划要适合在家中进行。”
    • 效果: 后者因为赋予了AI清晰的角色和具体的背景,AI会给出更专业、更个性化、更具操作性的建议。
  • 技巧二:提供充足的上下文和背景信息
    • 解释: AI没有人类的生活经验和对特定情境的即时感知。你提供的上下文越多,背景信息越充分,AI就越能理解你问题的真实意图和具体环境。
    • 例子:
      • 模糊指令: “写一个产品介绍。”
      • 精准打击: “我正在为一个面向大学生的在线学习笔记App(主要功能是云同步、多人协作、AI辅助整理)撰写App Store的应用描述。请帮我写一段150字左右的介绍,突出其便捷性和智能化特点,语言风格要年轻活泼,吸引学生用户下载。”
    • 效果: 后者提供了产品类型、目标用户、核心功能、应用场景、字数要求和风格偏好,AI就能生成更贴切的文案。
  • 技巧三:明确具体的任务和目标
    • 解释: 清晰地陈述你希望AI完成什么具体动作,以及你期望通过这个动作达到什么目的。
    • 例子:
      • 模糊指令: “看看这篇文章。”
      • 精准打击: “请阅读以下这篇关于人工智能发展趋势的文章,然后:1. 总结文章的三个核心观点。2. 针对每个观点,从文章中找出一句关键引言作为支撑。3. 评价作者对未来AI发展的预测是否过于乐观,并简述理由。”
    • 效果: 后者将一个模糊的“看文章”任务分解成了具体的分析、提取和评价子任务,AI的输出会更有条理和深度。
  • 技巧四:给出示例
    • 解释: 如果你希望AI按照特定的格式、风格或逻辑来回答,提供一两个(甚至更多)你期望的输入输出范例,AI能更快地“学会”你的要求,这比单纯用语言描述效果更好。这种方法也叫“少样本提示”。
    • 例子:
      • 任务: 将中文菜名翻译成有创意的英文名。
      • 精准打击 (包含示例):“请将以下中文菜名翻译成富有诗意和吸引力的英文名。风格要避免直译,强调意境。例如:中文:蚂蚁上树现在请翻译以下菜名:中文:佛跳墙中文:夫妻肺片”
    • 效果: AI通过学习示例的风格,更有可能给出类似“Buddha Jumps Over the Wall”这样有创意的翻译,而不是平淡的字面翻译。
  • 技巧五:指定输出的格式和长度
    • 解释: 明确告诉AI你希望它如何组织答案(比如用列表、段落、表格),以及答案的大致长度。
    • 例子:
      • “请用项目符号列出使用AI绘画的五个主要步骤。”
      • “写一篇关于未来城市交通的短文,字数控制在300字左右。”
      • “请将以下数据整理成一个包含三列(产品名称、价格、月销量)的Markdown表格。”
  • 技巧六:使用明确的行动动词和关键词
    • 解释: 在提示词中多使用诸如“撰写”、“总结”、“比较”、“分析”、“分类”、“生成”、“翻译”等能清晰表达你意图的行动动词。同时,围绕你的主题提供一些核心关键词,帮助AI聚焦。
    • 例子: “分析以下两款手机的优缺点,并进行比较。关键词包括:电池续航、拍照效果、处理器性能、价格。”
  • 技巧七:逐步引导与迭代追问
    • 解释: 对于复杂的任务,不要期望一步到位。你可以先给出一个相对简单的初始指令,然后根据AI的回答,进行补充提问、要求澄清、或者给出更细致的调整指令。记住,在同一次对话中,AI通常能记住之前的内容。这个不断调整和优化提示词的过程,本身就是提示词工程的核心。
    • 例子:
      1. 初始指令: “帮我策划一个周末去北京的两人旅游攻略。”
      2. AI初步回答后,追问: “听起来不错。我们对历史古迹特别感兴趣,而且预算在2000元以内(不含交通),能帮我调整一下行程重点,并推荐一些性价比高的餐馆吗?”
      3. 再次调整: “故宫和长城是必去的,还有其他类似颐和园这样的皇家园林推荐吗?另外,我们不喜欢太辣的食物。”
  • 技巧八:设定限制条件和期望风格
    • 解释: 明确告诉AI你不希望看到什么内容(负向指令),或者你希望它采用哪种特定的写作风格、语气或视角。
    • 例子:
      • “写一个关于人工智能的笑话,但不要涉及任何关于机器人统治世界的内容。”
      • “请用鲁迅的文风,评论一下当代年轻人熬夜的现象。”
      • “生成一段产品描述,要求使用第一人称视角,语气要像一个兴奋的发现者在分享宝藏。”
  • 高级技巧简介 (了解即可,暂时不用深究):随着你对提示词越来越熟练,未来可能会接触到一些更高级的技巧,这里简单提一下,让你知道AI提示的世界还有更广阔的天地:
    • 思维链: 通过在提示词中引导AI“一步一步地思考”或展示思考过程的示例,可以显著提高AI在处理复杂推理问题(如数学应用题)时的准确性。比如,在提示词末尾加上“让我们一步一步地思考这个问题”,有时就能让AI给出更详细和正确的解答步骤。
    • 自我一致性: 对于同一个问题,让AI用不同的方式(比如调整温度参数)生成多个答案,然后从中选出出现频率最高或逻辑上最一致的那个作为最终答案,这样可以提高结果的可靠性。
    • ReAct框架: 这是一种更高级的模式,它允许AI不仅进行思考,还能执行某些动作,比如调用外部工具(像搜索引擎、计算器)来获取额外信息,然后再结合这些信息进行思考和回答,从而解决更复杂、需要与外部世界交互的问题。
    对于初学者来说,熟练掌握前面介绍的基础技巧,就已经能够应对绝大多数场景了。这些高级技巧,可以作为你未来深入探索的方向。

通过运用这些实战技巧,你会发现,与AI的沟通可以变得越来越顺畅,AI的输出也会越来越接近你的期望。记住,写提示词就像学习一门新的“语言”,多练习、多尝试、多总结,你就能成为AI的“灵魂沟通师”!

新手易踩的提示词“坑”与避坑指南

在学习写提示词的路上,新手往往会遇到一些常见的“坑”。了解这些“坑”是什么,以及如何避开它们,能让你少走弯路,更快地掌握与AI高效沟通的技巧。

  • 坑一:提示词过于模糊或太开放
    • 踩坑表现: 比如你对AI说:“写个故事。”或者“给我一些关于市场营销的建议。”
    • 可能后果: AI可能会感到“不知所措”,因为它不知道你想要什么样的故事(主题、风格、长度、角色都没有),也不知道你的营销背景和具体需求。结果往往是得到一个非常宽泛、不聚焦、缺乏深度,甚至完全不相关的回答。
    • 避坑指南: 牢记前面讲到的“清晰、具体”原则。在提问前,先自己想清楚:我到底想要什么?然后尽可能把这些需求细节化地告诉AI。
  • 坑二:一个提示词里塞入太多不相关的任务
    • 踩坑表现: 比如你对AI说:“请帮我写一段500字的产品描述,突出A、B、C三个特点,然后为这段描述想三个吸引人的标题,再把它总结成一个100字的摘要,最后把摘要翻译成英文和日文。”
    • 可能后果: AI在处理这种包含多个独立子任务的复杂指令时,可能会“顾此失彼”。它可能只完成了部分任务,或者每个任务的完成质量都不高,甚至会混淆不同任务的要求。
    • 避坑指南: “分而治之”是王道。把一个复杂的大任务,拆解成一系列更小、更单一的步骤,然后一步一步地引导AI完成。例如,可以先让AI写产品描述,满意后再让它想标题,接着做摘要,最后再分别进行翻译。这样每一步AI都能更专注,效果通常会更好。
  • 坑三:忽略AI的“短期记忆”与迭代优化的重要性
    • 踩坑表现:
      1. 不利用上下文: 每次提问都像是一个全新的开始,没有利用AI在当前对话中对之前内容的记忆能力。比如问完一个问题后,想基于答案追问,却又重新描述一遍背景。
      2. 浅尝辄止: 得到一个不太满意的结果后,就立刻放弃,认为是AI不行,而不是尝试修改和优化自己的提示词。
    • 可能后果: 无法与AI进行更深入的探讨和协作,错失了通过迭代优化获得更佳结果的机会。
    • 避坑指南:
      1. 善用追问: 在同一个对话框中,AI通常能记住你前面说过的话。你可以直接说“基于你刚才的回答,请再补充说明一下XX方面的内容”或者“这个方案不错,但如果预算减半会怎么样?”
      2. 把提示词工程看作一个“调试”和“优化”的过程: 第一次的提示词就像程序的初稿,可能不完美。根据AI的反馈,分析哪里没说清楚,哪里可以更具体,然后修改提示词,再次尝试。这个反复调整的过程,是提升提示词技巧和AI输出质量的关键。
  • 坑四:对AI的能力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
    • 踩坑表现: 认为AI是无所不知、绝对正确的“神”,能完美解决所有问题,甚至拥有真正的情感、意识和创造力。
    • 可能后果:
      1. 过度依赖AI,被错误信息误导: AI有时会“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专业术语叫“幻觉”。它可能会编造一些听起来很有道理,但实际上是错误的事实或数据。如果你不加辨别地全盘接受,可能会造成严重后果。
      2. 对AI产生错误的认知: 认为AI能真正“理解”你,或者期待它有超出其能力范围的表现。
    • 避坑指南:
      1. 理性看待AI: AI是基于它所学习过的大量数据中的模式来进行预测和生成的工具。它不是通过真正意义上的逻辑推理或理解来工作的。
      2. 知识有边界: AI的知识通常截止到它训练数据的最后日期,对于最新的实时信息或非常专业、非常小众的领域,它可能不知道或不准确。
      3. 批判性思维: 对于AI给出的任何重要信息、数据、建议,尤其是涉及到事实、决策、专业知识时,务必进行交叉验证和独立思考,不要盲从。AI可以作为强大的助手,但不应取代人的判断和责任。
  • 坑五:不注意提问的语气、方式和潜在偏见
    • 踩坑表现:
      1. 使用双关语、反讽或过于口语化的俚语: AI可能无法准确理解你的真实意图。
      2. 在问题中带有强烈的个人偏见或诱导性: 比如问“你是不是也觉得XX产品非常糟糕?”
    • 可能后果: AI可能无法理解你的幽默或复杂表达,或者顺着你的偏见给出片面的、不客观的回答。
    • 避坑指南:
      1. 语言清晰直接: 尽量使用标准、明确、中性的语言进行提问。
      2. 避免诱导: 如果希望获得客观的分析或信息,提问时应保持中立,避免在问题中预设答案或表达强烈的情感倾向。

通过了解并避开这些常见的“坑”,你的AI探索之旅会更加顺畅和富有成效。记住,与AI的有效沟通是一项可以通过学习和实践不断提升的技能。

AI超能力体验——动手生成你的第一个作品

理论学习得差不多了,现在是时候卷起袖子,亲身体验一下AI的超能力了!在这一章,我们将带你分别尝试与不同类型的AI模型互动,生成你自己的文字、图片、音乐和视频作品。我们会提供简单的任务描述和提示词示例,并鼓励你动手修改、大胆尝试。别怕犯错,每一次尝试都是宝贵的学习机会!

本章小练习通用结构:

对于每一种AI作品的生成,我们都会遵循以下结构:

  1. AI模型简介: 简单介绍这类AI模型是做什么的。
  2. 代表性模型举例: 列举一些知名的、通用的模型类型或系列(你不需要真的去用这些特定模型,主要是了解有这类东西)。
  3. 提示词核心要素: 针对这类AI,写提示词时要重点考虑哪些方面。
  4. 小练习——跟我一起做:
    • 任务描述: 我们会给你一个简单有趣的生成任务。
    • 我的提示词示例: 我会提供一个符合前面章节所教技巧的提示词。
    • 提示词分析: 我会帮你简单拆解这个提示词,说明为什么这么写。
    • 轮到你啦: 鼓励你基于我的示例,修改提示词,或者尝试一个类似的新任务,看看AI会给你什么惊喜。
    • “小状况”与调整思路: 如果生成的效果不理想,别灰心!我会给你一些调整提示词的思路。

准备好了吗?让我们开始创作吧!

AI对话大师:让AI陪你聊天、写文章

首先,我们来和AI家族里的“语言天才”——文本大模型(LLM)过过招。它们不仅能像朋友一样和你聊天,还能摇身一变成为你的写作助手,帮你写邮件、写故事、做总结,几乎无所不能。

  • AI模型简介:文本大模型,就是那些通过学习海量文字数据,从而精通人类语言的AI。它们能理解你用自然语言提出的问题或指令,并用同样自然流畅的语言给出回应或完成创作任务。
  • 代表性模型举例:市面上有很多优秀的文本大模型,比如:
    • OpenAI公司开发的GPT系列(如ChatGPT背后的模型)
    • Anthropic公司开发的Claude系列
    • Meta公司开源的Llama系列
    • Google公司开发的Gemini系列
    • 国内的如百度文心一言、阿里的通义千问等。 (友情提示: 本教程不要求你使用任何特定模型,主要是理解概念和方法。你可以选择任何一个你方便接触到的通用型文本AI工具进行尝试。)
  • 文本提示词核心要素:要想让文本大模型更好地为你服务,你的提示词最好能包含以下信息:
    1. 清晰的意图: 你到底想让AI干什么?是闲聊、回答问题、写一封邮件、创作一个故事、总结一段文字,还是翻译一句话?
    2. 明确的角色扮演 : 你希望AI以什么样的身份和你交流或完成任务?一个专业的顾问?一个风趣的朋友?还是一位严格的老师?28
    3. 必要的上下文信息: 如果你的问题或任务涉及到特定的背景,一定要提供给AI。
    4. 期望的语气和风格: 你希望AI的回答是正式严肃的,还是口语化、幽默诙谐的,或者是充满专业性的?
    5. 具体的格式要求 (可选): 如果你需要AI按照特定格式输出,比如分段、使用列表、生成代码块等,要明确提出来。
    6. 大致的长度限制 (可选): 你希望AI回答多少字?是一段话,还是一篇文章?
  • 小练习——让AI帮你写一封邀请邮件:
    • 任务描述:假设这个周末是你的生日,你想邀请你的好朋友小明来参加你的生日派对。现在,请AI帮你写一封热情洋溢的邀请邮件。
    • 我的提示词示例:请你扮演我的好朋友小李(假设你的名字是小李),帮我写一封邀请函邮件,邀请我的另一位好朋友小明参加我这周六晚上7点,在市中心的“快乐时光”餐厅为我举办的生日派对。
      ​
      邮件内容需要包含以下几点:
      1. 表达对小明的思念和邀请的诚意。
      2. 清晰说明派对的时间、地点和目的(为我庆祝生日)。
      3. 氛围要轻松、热情、友好。
      4. 提醒小明如果能来,请在周五前回信告诉我,方便我统计人数。
      5. 字数控制在150字左右。
      ​
      请直接生成邮件正文。
    • 提示词分析:
      • 角色: “扮演我的好朋友小李”(这样AI会用第一人称“我”来写,并且语气会比较亲切)。
      • 任务: “写一封邀请函邮件”。
      • 要求/细节:
        • 收件人: 小明。
        • 关键信息: 周六晚7点,“快乐时光”餐厅,为“我”(小李)庆祝生日。
        • 内容要点: 明确列出了1、2、3、4点,确保核心信息不遗漏。
        • 语气风格: “轻松、热情、友好”。
        • 长度限制: “150字左右”。
        • 输出格式: “请直接生成邮件正文”。
    • 轮到你啦:现在,你可以试试修改上面的提示词,让AI为你生成不同的邀请函:
      • 改变派对类型: 比如改成“乔迁派对”、“毕业聚餐”或“周末野餐”。
      • 改变邀请对象、时间、地点。
      • 要求不同的语气: 比如“我希望这封邮件看起来更正式一些,因为小明是我的导师”,或者“邮件可以更调皮捣蛋一点,我们和小明是铁哥们”。
      • 增加特殊要求: 比如“邮件中可以巧妙地加入一句我们大学时和小明一起经历过的趣事,来勾起他的回忆”。
    • “小状况”与调整思路:
      • 如果AI写的邮件太简单/太短: 你可以在提示词中增加更多细节要求,比如“请在邮件中描述一下派对上可能会有哪些有趣的活动”或者“可以稍微渲染一下我对小明到来的期待之情”。
      • 如果AI写的邮件太啰嗦/太长: 明确指示“请将邮件内容缩减到100字以内,保持核心信息完整即可”。
      • 如果AI的语气不对: 再次强调你希望的语气,或者更具体地描述角色的性格,比如“扮演一个非常细心周到、说话滴水不漏的朋友”。
      • 如果AI遗漏了某个要点: 在追问中明确指出:“你刚才写的邮件很好,但好像忘记提醒他回复截止日期了,请在邮件末尾加上‘请于周五前告知是否能参加’这句话。”
    文本大模型的应用非常广泛,从简单的问答、聊天,到复杂的报告撰写、代码生成、创意写作,它都能成为你的得力助手。关键在于你如何通过提示词来引导它。多尝试,多练习,你会越来越懂如何与这位“对话大师”高效沟通!

AI绘画魔法师:一句话生成“蒙娜丽莎”

聊完了能说会道的文本AI,我们再来看看能“妙笔生花”的图片AI。这类AI模型,也叫“文生图”模型,它们就像是AI界的“梵高”或“迪士尼画师”,你只需要用文字描述你想要的画面,它就能为你创造出独一无二的图像。是不是很神奇?

  • AI模型简介:图片大模型通过学习海量的图片及其对应的文字描述,理解了图像内容、物体特征、艺术风格与文字之间的复杂关系。当你给出一段文字提示词时,它就能“在脑海中构思”并“绘制”出符合描述的画面。
  • 代表性模型举例:目前流行的图片AI模型有很多,例如:
    • Midjourney: 以生成富有艺术感和想象力的图片著称。
    • Stable Diffusion: 一款强大的开源模型,可定制性高,社区活跃,有很多衍生工具和模型。
    • DALL·E 3 (OpenAI): 由ChatGPT的开发者OpenAI推出,擅长理解复杂的自然语言提示词,并能生成包含文字的图片。
    • Ideogram AI: 在生成包含清晰文字的图片方面表现突出。
    • Flux (Google): 用户在问题中特别提到的模型,也是一款强大的文生图工具。 (友情提示: 和文本AI一样,本教程不要求你必须使用哪一款,重点是掌握通用的提示词技巧。你可以选择一个你用起来顺手的工具进行练习。)
  • 图片提示词核心要素:想让图片AI画出你心中的“蒙娜丽莎”,提示词可是大有讲究。一个好的图片提示词,通常会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信息:
    1. 主体 : 画面最核心、最想突出的内容是什么?(例如:一只猫、一位公主、一座未来城市、一个抽象概念)。
    2. 细节描述: 主体长什么样?有什么特征?(例如:“一只穿着宇航服的暹罗猫”、“一位有着金色卷发、戴着珍珠项链的公主”、“城市里有悬浮汽车和全息广告牌”)。描述越细致,AI越能抓住你的想法。
    3. 环境与背景: 主体处于什么样的场景之中?(例如:茂密的森林、繁华的商业街、宁静的月球表面、纯色背景)。
    4. 艺术风格 你希望这幅画是什么风格的?这是影响图片最终观感的关键因素。(例如:照片写实 、水彩画、油画、素描、像素艺术、动漫风格 、赛博朋克、印象派、梵高风格、吉卜力工作室风格等)。
    5. 构图与视角: 你希望画面如何布局?从哪个角度看主体?(例如:特写、肖像、全身像、远景、鸟瞰视角、鱼眼镜头)。
    6. 光照与氛围 : 画面中的光线是怎样的?整体氛围如何?(例如:清晨柔和的阳光、黄昏的金色光芒、夜晚霓虹灯闪烁、神秘的雾气、明亮欢快的色调、阴暗恐怖的氛围 )。
    7. 色彩: 你对画面的主色调或特定颜色有什么偏好?(例如:冷色调、暖色调、黑白、高饱和度色彩、柔和的莫兰迪色系)。
    8. 图像质量与艺术家参考 (可选): 你可以加入一些描述图像质量的词,或者参考某位知名艺术家的风格。(例如:极致细节 、8K分辨率、杰作、获奖作品、Greg Rutkowski风格、宫崎骏风格)。
    9. 反向提示词 ( 概念引入): 除了告诉AI你想要什么,有时告诉它你不想要什么也同样重要。反向提示词可以帮助去除画面中不想要的元素、修正一些常见的AI绘画缺陷(比如多余的手指、变形的面部、模糊的背景等)。例如:“模糊 ”、“低质量 ”、“丑陋 ”、“多余的肢体”。
    特定模型参数简介 (以Stable Diffusion为例,概念性了解):一些更专业的图片AI工具(如Stable Diffusion的WebUI界面)还会提供一些参数让你微调,这里简单介绍几个,让你有个概念,但初学时不必深究:
    • 提示词相关性强度: 这个参数控制AI在多大程度上严格按照你的提示词来生成图片。值越高,AI越“听话”,画面与提示词的符合度越高,但有时可能会显得有点死板或缺乏创意。值越低,AI的“自由发挥空间”越大,可能会更有创意,但也可能偏离你的提示词。通常7-11是一个比较常用的范围。
    • 采样步数: AI生成图片是一个迭代去噪的过程,可以想象成画家在一张模糊的草稿上逐步添加细节。采样步数就是这个“添加细节”的次数。通常来说,步数越多,图片的细节可能越丰富,质量也可能越高。但并不是越多越好,到一定程度后,效果提升会变小,而生成时间会显著增加。对于很多采样器来说,20-30步通常能得到不错的效果。
    • 变分自编码器:你可以把它理解成一个帮助AI在最后阶段把“构思好的画面”更清晰、更生动地“打印”出来的辅助工具。好的VAE能让图片的色彩更鲜艳、细节更锐利,修复一些模糊或灰暗的问题。有些模型会自带VAE,有些则允许你选择不同的VAE。
  • 小练习——用图片AI生成一张“月球咖啡猫”:
    • 任务描述:让我们来创作一张充满奇思妙想的图片:一只可爱的猫咪,戴着宇航员头盔,在月球上悠闲地喝着咖啡。这里我们以通用的图片AI工具为例,如果你使用的是Flux,它的提示词界面可能会更简化,但核心思路是相通的。
    • 我的提示词示例 (适配通用图片模型,尽量详细):一只可爱的橘色虎斑猫(主体),戴着一个光滑的圆形透明玻璃宇航员头盔(细节),头盔里映出点点星光。它舒适地坐在一把复古的月球探测车座椅上(细节),面前的金属小桌上放着一杯冒着袅袅热气的拿铁咖啡,拉花是小鱼的形状(细节/趣味点)。
      ​
      场景是在宁静的月球表面(环境),背景是漆黑的宇宙,点缀着无数闪烁的星星和一颗蔚蓝色的遥远地球(背景)。
      ​
      艺术风格:色彩鲜艳、细节丰富的科幻插画风格,带有一点卡通的可爱感(艺术风格)。
      光照:来自斜上方的柔和光源,照亮猫咪和咖啡杯,在月球表面投下淡淡的影子(光照)。
      构图:中景,猫咪是画面的焦点(构图)。
      质量:杰作,高细节,清晰锐利(图像质量)。
    • 提示词分析:这个提示词尽可能详细地描述了:
      • 主体: 橘色虎斑猫。
      • 主体的关键特征/装备: 透明宇航头盔、复古座椅、拿铁咖啡(小鱼拉花)。
      • 环境/背景: 月球表面、星空、远地球。
      • 艺术风格: 科幻插画 + 卡通可爱。
      • 光照和构图: 增加了画面的真实感和美感。
      • 质量要求: 追求高质量输出。
    • 轮到你啦:现在,发挥你的想象力,基于上面的例子进行修改和创作:
      • 改变主体: 把猫换成狗、兔子、外星人,或者你自己喜欢的任何角色。
      • 改变装备和饮品: 宇航服可以换成潜水服、骑士盔甲;咖啡可以换成果汁、茶,或者一杯“月尘奶昔”?
      • 改变场景: 从月球到火星、海底世界、云端城堡,或者你梦到过的奇幻之地。
      • 尝试不同的艺术风格: “梵高油画风格的星空下的咖啡狗”、“日本浮世绘风格的樱花树下的品茶兔”、“蒸汽朋克风格的机械城市里的探险家”。
      • 加入情绪或动态: “一只惊讶地看着地球的猫”、“一只兴奋地漂浮在失重环境中的狗”。
    • “小状况”与调整思路:
      • 如果AI画的猫没有戴头盔,或者头盔样式不对: 可以在提示词中更强调头盔的特征,比如“猫的头上必须戴着一个完全包裹头部的圆形透明玻璃头盔,清晰可见猫的脸”。
      • 如果画面不够科幻/卡通/写实: 调整艺术风格的关键词,可以尝试更具体的风格词,比如“复古未来主义”、“迪士尼动画风格”、“国家地理摄影风格 ”。
      • 如果画面出现不想要的元素(比如多了一只猫,或者背景混乱): 这时候就可以尝试使用“反向提示词”(如果你的工具有这个功能)。比如在反向提示词框里输入:“多余的动物 ”、“模糊”、“丑陋”、“文字”、“水印”。
      • 如果图片细节不够: 尝试在提示词中加入更多细节描述,或者使用“极致细节”、“特写”等词。
      • 如果颜色不满意: 可以指定主色调,如“画面以蓝色和银色为主色调,点缀少量金色”。
    AI绘画是一个充满乐趣和惊喜的创作过程。你的提示词越有创意、越具体,AI就越有可能为你带来意想不到的视觉盛宴。大胆去尝试吧,看看你的想象力能和AI碰撞出怎样的火花!

AI音乐创作人:谱写你心中的旋律

体验了文字和图像的AI创作,现在让我们把耳朵也调动起来,探索一下AI在音乐创作方面的神奇能力。音乐大模型,就像是AI家族里的“莫扎特”或“久石让”,它们可以根据你的文字描述,为你谱写出全新的、独一无二的音乐片段,甚至是完整的歌曲。

  • AI模型简介:音乐AI模型通过学习大量的乐谱、音频数据和音乐理论知识,掌握了不同音乐风格的特点、和弦的进行、旋律的构成以及乐器的音色等。当你给出一段描述你想要的音乐感觉的提示词时,它就能理解你的意图,并生成相应的音乐。
  • 代表性模型举例:目前有一些流行的AI音乐生成工具,它们通常背后都有强大的音乐大模型支持:
    • Suno AI: 非常受欢迎,能够根据提示词生成包含人声和伴奏的完整歌曲,支持多种风格和语言。
    • Udio AI: 类似Suno,也是一个强大的文生音乐平台,可以生成包含人声和乐器的歌曲,并允许用户对生成的片段进行扩展和编辑。
    • AIVA: 专注于生成古典音乐、电影配乐等器乐作品,也支持多种风格。
    • 还有一些其他的工具,如Google的MusicLM, Stability AI的Stable Audio等。 (友情提示: 同样,重点是学习提示词方法,你可以选择任何一个方便尝试的AI音乐生成工具。)
  • 音乐提示词核心要素:想让AI为你谱写出动听的旋律,你的音乐提示词最好能涵盖以下这些方面 :
    1. 音乐风格/曲风: 这是最重要的元素之一。你想要什么类型的音乐?(例如:流行 (Pop)、摇滚 (Rock)、爵士 (Jazz)、古典 (Classical)、电子舞曲 (EDM)、嘻哈 (Hip-hop)、乡村 (Country)、民谣 (Folk)、中国风 (Chinese style)、Lo-fi、电影配乐 (Cinematic) 等)。
    2. 情绪/氛围: 你希望音乐传递什么样的情感或营造什么样的氛围?(例如:欢快 (Upbeat/Happy)、悲伤 (Sad/Melancholic)、浪漫 (Romantic)、激昂 (Epic/Energetic)、宁静 (Calm/Peaceful)、神秘 (Mysterious)、治愈 (Healing))。
    3. 主要乐器: 你希望音乐中突出哪些乐器的声音?(例如:钢琴 (Piano)、原声吉他 (Acoustic guitar)、电吉他 (Electric guitar)、小提琴 (Violin)、鼓 (Drums)、贝斯 (Bass)、萨克斯 (Saxophone)、长笛 (Flute)、合成器 (Synthesizer)、古筝 (Guzheng) 等)。
    4. 节奏/速度: 音乐的快慢和节奏感是怎样的?(例如:快节奏 (Fast tempo)、慢板 (Slow tempo)、中速 (Medium tempo)、强劲的鼓点 (Powerful drum beat)、律动感强 (Groovy)、舒缓的节奏 (Relaxing rhythm))。
    5. 人声 ( 如果需要): 是否需要人声?如果需要,是什么样的?(例如:男声 (Male vocal)、女声 (Female vocal)、童声 (Child vocal)、合唱 (Choir)、说唱 (Rap)、无歌词的哼唱 (Humming)、纯器乐 (Instrumental – 即不要人声))。
    6. 歌词主题/内容 (如果模型支持生成歌词或你需要提供歌词): 如果你希望生成带歌词的歌曲,可以描述歌词的主题或核心内容。(例如:一首关于夏天海边度假的歌、一个关于追逐梦想的故事、一段关于失恋后重新振作的经历)。有些工具甚至允许你输入自己的歌词,让AI来谱曲。
    7. 歌曲结构 (可选,较高级): 对于一些更高级的AI音乐工具(如Suno, Udio),你可以使用特定的标签来大致定义歌曲的段落结构,比如 [Intro] (引子)、[Verse] (主歌)、[Chorus] (副歌)、` (桥段)、[Outro]` (尾声) 等。这能让生成的歌曲更完整。
  • 小练习——生成一段“夏日午后咖啡馆背景乐”:
    • 任务描述:想象一个阳光明媚的夏日午后,你坐在一家舒适的咖啡馆里,需要一段轻松惬意的背景音乐来搭配这份悠闲。
    • 我的提示词示例 (以Suno或Udio这类工具的风格为例):一段轻松愉快的背景音乐 (用途/情绪),非常适合在阳光灿烂的夏日午后的咖啡馆里播放 (场景/氛围)。
      主要的乐器是原声吉他和钢琴,可以加入一些轻柔的贝斯和鼓点作为点缀 (乐器)。
      音乐风格:波萨诺瓦 (Bossa Nova) 或者 轻爵士 (Light Jazz) 风格 (曲风)。
      请生成纯器乐版本,不需要人声 (人声)。
      节奏要舒缓、慵懒,让人感觉放松 (节奏/速度)。
      时长大约2分钟。
    • 提示词分析:
      • 用途/情绪/氛围: “轻松愉快”、“阳光灿烂的夏日午后咖啡馆”、“让人感觉放松”。
      • 乐器: 明确了主要乐器(原声吉他、钢琴)和辅助乐器(贝斯、鼓)。
      • 曲风: 给出了具体的风格参考(波萨诺瓦、轻爵士)。
      • 人声: “纯器乐,不需要人声”。
      • 节奏: “舒缓、慵懒”。
      • 时长: “大约2分钟”(注意:不同AI工具对时长控制的精确度不同,有些可能只生成较短片段,需要多次扩展)。
    • 轮到你啦:现在,你可以尝试生成完全不同感觉的音乐:
      • 换个场景和风格: “一段适合在健身房跑步时听的动感电子舞曲 (EDM),节奏强劲有力,充满能量,主要使用合成器和重低音鼓点,时长3分钟。”
      • 加入人声和主题: “一首关于星空和梦想的流行歌曲,女声演唱,声音空灵纯净,伴奏以钢琴和弦乐为主,情绪从宁静的向往逐渐走向激昂的希望,包含[Verse]和[Chorus]结构。”
      • 尝试民族风: “一段具有浓郁中国风的器乐曲,主要乐器是古筝、笛子和二胡,旋律悠扬婉转,描绘江南水乡的朦胧烟雨景象。”
    • “小状况”与调整思路:
      • 如果生成的音乐风格不太对: 尝试更具体、更细分的曲风关键词。比如,不要只说“摇滚”,可以试试“朋克摇滚 (Punk Rock)”、“重金属 (Heavy Metal)”或“独立摇滚 (Indie Rock)”。有时,参考一些知名乐队或音乐人的风格(描述其风格特点,而非直接使用名字以避免版权问题)也能帮助AI理解。
      • 如果节奏太快或太慢: 在提示词中明确加入“节奏要更快一些,大约120 BPM (每分钟节拍数)”或“请使用非常缓慢的慢板 (Largo) 节奏”。
      • 如果乐器不是你想要的: 再次强调主要乐器,或者明确排除不想要的乐器,例如“不要使用铜管乐器”。
      • 如果想生成带歌词的歌曲但AI只生成了旋律: 检查你使用的工具是否支持直接生成歌词。如果支持,确保你的提示词中包含了歌词的主题或内容。有些工具(如Suno, Udio)允许你先生成一段音乐,然后选择“自定义歌词”模式,把你自己的歌词填进去,再让AI根据歌词来调整和演唱。
      • 如果生成的片段太短: 大部分AI音乐工具都支持对已生成的片段进行“扩展” 或“继续创作”。你可以选择一个满意的片段,然后让AI在此基础上继续生成后面的部分,逐步拼接成更长的音乐。
    AI音乐创作是一个充满探索乐趣的过程。你不需要懂乐理,也不需要会任何乐器,只需要用文字描绘出你心中的声音,AI就能帮你把它变成现实。多尝试不同的组合,你可能会发现自己隐藏的音乐天赋哦!

AI视频导演:让你的创意动起来

文字、图片、音乐都体验过了,现在我们来挑战更“动感”的创作——AI生成视频!视频大模型,就像是AI家族里的“斯皮尔伯格”或“新海诚”,它们能将你的文字描述、甚至是一张静态图片,转化为生动的视频片段。虽然目前这项技术还在飞速发展中,生成的视频长度和复杂度有限,但已经足以让我们一窥AI在动态影像创作方面的巨大潜力。

  • AI模型简介:AI视频模型通过学习海量的视频数据及其对应的文字描述(或者图片与视频的关联),理解了物体如何运动、场景如何变化、镜头如何运用等规律。当你给出提示词或一张图片时,它就能预测并生成一系列连贯的图像帧,从而形成动态的视频。
  • 代表性模型举例:AI视频生成领域发展非常迅速,涌现出不少令人惊艳的工具:
    • Pika Labs (Pika Art): 一个非常流行的AI视频生成和编辑工具,可以根据文本或图片生成视频,并提供多种编辑功能。
    • RunwayML (Gen-2, Gen-3 Alpha): 提供了强大的多模态AI工具,其视频生成功能(如Gen-2, Gen-3)备受关注,能够生成具有电影感的短片。
    • Kaiber AI: 也是一款流行的AI视频创作平台,支持文生视频、图生视频,并有多种风格和运镜选择。
    • Google Veo: Google推出的高质量视频生成模型。
    • OpenAI Sora: OpenAI展示的视频生成模型,效果惊艳,但目前主要用于技术展示,尚未大规模开放使用。 (友情提示: AI视频生成对计算资源要求较高,很多工具可能是付费的或者有免费试用次数限制。初学时,可以先多看一些这些工具生成的示例视频,了解其能力和风格,如果有机会,再选择一两个进行尝试。)
  • 视频提示词核心要素:想让AI为你“导演”出一段精彩的短片,你的提示词需要描绘出动态的画面。以下是一些关键要素 51:
    1. 主体: 视频画面的核心角色、物体或元素是什么?(例如:一只奔跑的猎豹、一个跳舞的机器人、一朵正在绽放的花)。
    2. 动作/运动 : 主体在做什么?它如何运动?这是视频与静态图片最根本的区别,一定要有动态描述。(例如:“猎豹正在非洲草原上高速追逐羚羊”、“机器人在充满未来感的舞台上表演机械舞”、“花朵从花苞状态缓慢绽放开来”)。
    3. 场景/环境: 故事发生的地点和背景是怎样的?(例如:广阔的非洲大草原、灯光闪耀的未来都市舞台、清晨带着露珠的花园)。
    4. 视觉风格/类型: 你希望视频呈现什么样的整体感觉?(例如:电影感 (Cinematic)、动画片 (Animation)、纪录片 (Documentary)、Vlog风格、超现实主义 (Surrealism)、水墨动画 (Ink wash animation)、定格动画 (Stop motion))。
    5. 镜头语言/运镜 ( 可选,但效果显著): 你希望镜头如何运动?从什么角度拍摄?(例如:特写 (Close-up shot)、远景 (Wide shot)、推镜头 (Zoom in)、拉镜头 (Zoom out)、平摇镜头 (Pan left/right)、升降镜头 (Tilt up/down)、跟拍镜头 (Tracking shot)、固定机位 (Static shot))。
    6. 光照/氛围 : 视频的光线条件和整体氛围是怎样的?(例如:明亮的日光、昏暗的黄昏、暴风雨来临前的阴沉天空、赛博朋克城市夜晚的霓虹灯光、温馨浪漫的烛光)。
    7. 时长 (通常模型有限制): 你希望生成的视频片段有多长?(AI视频模型通常生成较短的片段,比如3-15秒不等)。
    8. 其他特定参数 (概念提及): 某些模型(如Pika)可能允许你通过参数调整帧率 (fps)、运动强度 (motion intensity)、与提示词的关联度 (guidance scale, gs) 等。
  • 小练习——生成一段“公园小狗追蝴蝶”的5秒短视频:
    • 任务描述:让我们来创作一个温馨可爱的动物主题小短片:一只活泼的金毛犬在公园的草地上开心地追逐着一只蝴蝶。
    • 我的提示词示例 (适配通用视频AI模型):一只毛茸茸的、充满活力的金色拉布拉多幼犬(主体),正在一片阳光明媚、绿草如茵的公园草地上(场景/光照),兴奋地摇着尾巴,迈着小短腿,跳跃着追逐一只在空中飞舞的彩色蝴蝶(动作/客体)。
      ​
      视觉风格:温馨治愈的3D动画短片风格,色彩柔和饱满(视觉风格)。
      镜头:中景镜头,从侧面跟随小狗的运动,略带一些轻微的晃动感,模拟手持拍摄(镜头语言)。
      氛围:轻松、愉快、充满童趣(氛围)。
      时长:5秒(时长)。
      高质量,细节清晰。
    • 提示词分析:
      • 主体与客体: 金色拉布拉多幼犬、彩色蝴蝶。
      • 动作: “兴奋地摇着尾巴”、“迈着小短腿”、“跳跃着追逐”、“空中飞舞”——这些动词赋予了画面生命力。
      • 场景/光照: “阳光明媚、绿草如茵的公园草地”。
      • 视觉风格: “温馨治愈的3D动画短片风格,色彩柔和饱满”。
      • 镜头语言: “中景镜头,从侧面跟随小狗的运动,略带一些轻微的晃动感,模拟手持拍摄”——这能让画面更生动。
      • 氛围与时长: 明确了期望的情感基调和视频长度。
    • 轮到你啦:现在,你可以尝试用AI视频工具(如果条件允许)来导演你自己的小短片:
      • 改变主角和剧情: “一个宇航员在火星表面孤独地行走,突然发现一株绿色植物”、“一只小鸟努力学习飞翔,一次次从树枝上掉下来又一次次尝试”、“繁忙的都市街头,人群像潮水般涌动,车辆穿梭不息,快节奏延时摄影风格”。
      • 尝试不同的视觉风格: “黑白默片风格的喜剧追逐场景”、“日本动漫风格的魔法少女变身过程”、“梵高油画风格的星空流转的动态画面”。
      • 实验不同的运镜: “从摩天大楼顶部的广角俯瞰镜头,缓慢向下推近到街道上一个特定的人物”、“第一人称视角,体验在森林里急速奔跑的感觉”。
    • “小状况”与调整思路:
      • 如果生成的视频动作不明显或不连贯: 尝试在提示词中用更具体、更有力的动词来描述动作。比如,不要只说“小狗在跑”,可以说“小狗四肢腾空、飞快地奔跑,耳朵向后甩动”。有时,将一个复杂动作分解成几个更简单的连续小动作描述,也可能有效。
      • 如果画面风格不符合预期: 尝试更精确的风格关键词,或者参考你喜欢的某部电影、动画片或某个导演的视觉特点来进行描述(例如,“王家卫电影《花样年华》的色彩和光影风格”)。
      • 如果视频时长太短/太长,或者无法控制: 检查你所使用的AI工具是否支持自定义视频时长。很多模型目前生成的单一片段较短,可能需要多次生成并进行后期拼接。有些工具(如RunwayML)支持对已生成的视频进行“扩展”,自动在结尾续上一段。
      • 如果画面出现奇怪的变形或不合逻辑的内容: AI视频生成技术仍在发展中,出现一些“小瑕疵”是正常的。可以尝试简化提示词,减少过于复杂的元素或动作描述。或者多次生成,挑选效果相对较好的。使用反向提示词(如果工具支持)也可能有所帮助,比如排除“模糊”、“变形”、“不连贯的动作”。
      • 记住AI的局限性: 目前的AI视频生成,尤其对于普通用户能接触到的工具,还很难做到像专业影视制作那样完美控制每一个细节。抱着体验和探索的心态去玩,更容易获得乐趣。
    AI视频生成是一个非常前沿和令人兴奋的领域。虽然它可能不像文本和图片生成那样成熟和易于控制,但它所展现的创造潜力是巨大的。通过不断尝试和学习,你也能用AI“导演”出属于你的精彩瞬间!

Table 2: 各类型生成式AI模型代表举例及提示词要点

为了方便你回顾和查阅,这里我们总结一下本章介绍的几种主要生成式AI模型及其提示词的核心要素:

生成内容类型模型类型举例 (通用类别及知名系列)常用提示词核心要素
文本通用型聊天机器人/文本生成模型 (如GPT系列, Claude系列, Llama系列, 文心一言等)意图清晰、角色扮演、上下文信息、语气风格、格式要求、长度限制
图片文生图模型 (如Midjourney, Stable Diffusion, DALL·E 3, Ideogram, Flux等)主体、细节描述、环境背景、艺术风格、构图视角、光照氛围、色彩、图像质量、(反向提示词)
音乐文生音乐模型 (如Suno AI, Udio AI, AIVA等)音乐风格/曲风、情绪/氛围、主要乐器、节奏/速度、人声需求、(歌词主题)、(歌曲结构)
视频文生视频/图生视频模型 (如Pika Labs, RunwayML Gen系列, Kaiber AI等)主体、动作/运动、场景/环境、视觉风格/类型、镜头语言/运镜、光照/氛围、(时长限制)

希望这个表格能帮助你更好地理解不同AI工具的特点和使用方法。在下一章,我们将一起畅想如何将这些AI能力融入到自动化流程中,让它们成为我们提高效率的“神兵利器”。

AI变身效率神器——Make/n8n工作流自动化浅尝

前面我们已经亲身体验了AI在生成文本、图片、音乐和视频方面的强大能力。这些能力如果只是单个使用,已经非常有趣和实用了。但如果能把它们巧妙地串联起来,或者让它们与其他我们日常使用的App(比如邮箱、表格、社交媒体)协同工作,就能爆发出更大的能量,成为真正的效率神器。这一章,我们就来简单了解一下什么是工作流自动化,以及像Make.com和n8n这样的工具是如何帮助我们实现“AI为你打工”的。

请注意: 按照我们最初的约定,这一章我们主要聚焦于理解“宏观概念”,了解这些工具是如何通过流程编排把大模型的能力固定下来形成自动化流程的,而不会涉及具体的账号注册、软件安装或复杂的操作步骤。目的是让你对“AI+自动化”有一个初步的印象和畅想。

什么是工作流自动化?为什么要用它?

  • 工作流自动化的通俗解释:想象一下,你每天在电脑上可能都要做一些重复性的操作。比如,每当收到一封包含“订单”字样的客户邮件,你都需要:1. 打开邮件;2. 下载附件里的订单表格;3. 把表格里的客户名、产品名、金额等信息复制粘贴到一个Excel统计表里;4. 然后回复客户一封确认邮件;5. 最后再把这个订单信息同步到你的团队群里。这一套流程下来,是不是挺繁琐,还容易出错?工作流自动化 ,就是利用软件工具,把你这些固定的、多步骤的工作流程预先设计好,然后让电脑自动地、依次地去执行这些步骤,从而解放你的双手和时间,让你能专注于更重要、更有创造性的工作。
  • 为什么要使用工作流自动化?
    1. 提高效率: 机器执行重复任务的速度远超人工,能大幅缩短工作处理时间。
    2. 减少重复劳动: 把那些枯燥乏味、机械性的操作交给机器,让你摆脱“复制粘贴”的命运。
    3. 降低人工错误: 人在长时间重复操作时难免会犯错(比如填错数字、漏掉步骤),而自动化流程只要设计正确,就能精准无误地执行。
    4. 连接不同的App和服务: 现代工作往往需要在多个不同的软件和平台之间切换。工作流自动化工具能像胶水一样把它们粘合起来,让数据在不同系统间自动流转和同步。
    5. 解放生产力: 当重复性工作被自动化后,你就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思考、创新和处理更复杂的战略性任务。
  • AI与工作流自动化的关系:前面我们学习的各种AI生成能力(文本、图片、音乐、视频),在工作流自动化中可以扮演一个非常关键的“智能处理环节”。比如,流程中的某一步可能不再是简单的“复制粘贴”,而是“调用AI模型来总结这段文本”、“让AI根据邮件内容自动生成一段回复初稿”,或者“当某个条件满足时,触发AI生成一张祝贺图片并发送给客户”。AI的加入,让自动化流程变得更加“聪明”,能处理更复杂的、需要一定“判断”或“创造力”的任务。

Make.com 初识:模块、触发器、动作能做什么?

Make.com (以前叫做Integromat) 是一个非常流行的在线工作流自动化平台。它最大的特点就是可视化和无代码 (No-code)。这意味着你不需要学习复杂的编程语言,只需要通过像搭积木一样拖拽和连接不同的“模块”,就能设计出强大的自动化流程。

  • Make.com是什么?你可以把它想象成一个在线的“自动化总控室”。它里面预置了成千上百种常见App(比如Gmail、Google Sheets、Slack、Facebook、Twitter、各种电商平台、CRM系统,当然也包括OpenAI等AI工具)的“接口”。你可以在Make的画布上,把这些App的模块像拼图一样组合起来,设定它们之间如何传递信息、如何触发下一步动作。
  • 核心概念解读:在Make.com里,你需要了解这几个基本词汇:
    1. 场景: 这就是你设计的一个完整的自动化工作流程。比如,“当收到新的Gmail邮件时,自动将其内容保存到Google Sheets,并发送一条Slack通知”,这就是一个场景。你可以把它想象成一个详细的“自动化剧本”。
    2. 模块: 场景是由一个个模块组成的。每个模块通常代表一个App的一个特定功能(比如Gmail模块的“接收邮件”功能,或者Google Sheets模块的“添加一行数据”功能),或者是一个工具型功能(比如数据转换、流程控制等)。模块是构成场景的基本“积木块”。
    3. 触发器:每个场景都必须有一个(且通常只有一个)触发器模块。触发器是启动整个自动化流程的“开关”或“起点”。它会持续监测某个事件是否发生。一旦事件发生,场景就被触发执行。
      • 例子: “Gmail – 监视新邮件”、“Google Forms – 监视新提交的表单”、“RSS Feed – 监视新的文章发布”、“Webhook – 接收到一个外部系统发送的信号”。
    4. 动作:当触发器被触发后,场景中后续的模块就会执行预设的动作。动作是实际完成具体任务的步骤。
      • 例子: “Google Drive – 上传文件”、“Twitter – 发布一条推文”、“OpenAI – 生成一段文本”、“Email – 发送一封邮件”。
    5. 连接: 为了让Make能够访问和操作你在其他App(如Gmail、Google Drive)里的数据,你需要先在Make里建立与这些App的“连接授权”。这通常只需要你登录对应App的账户并授权Make访问即可。连接就像是Make与各个App之间的“安全通道”。
    6. 路由器 (稍微进阶一点的概念): 有时,一个触发事件后,你可能希望根据不同的条件执行不同的后续动作。路由器模块就能帮你实现这种“分流”的逻辑,像一个交通岔路口。
  • 可视化界面的魅力:Make.com最吸引人的地方之一就是它的可视化编辑器。你可以在一个类似流程图的界面上,清晰地看到你的自动化流程是如何从触发器开始,一步步经过哪些模块,数据是如何在模块间传递和处理的。这种“所见即所得”的方式,让设计和理解自动化流程变得非常直观,即使是完全没有技术背景的人也能快速上手。
  • Make.com能做什么?可能性几乎是无限的!只要是那些有固定模式、可以被分解成清晰步骤的重复性任务,都可以尝试用Make来自动化。比如:
    • 社交媒体管理:定时发布帖子、自动回复评论、监测关键词。
    • 邮件处理:自动分类邮件、提取附件、发送模板回复。
    • 数据同步:在不同的表格、数据库、CRM系统之间自动同步更新数据。
    • 任务管理:当某个任务完成时,自动通知相关人员或创建下一个任务。
    • 电商运营:新订单生成时,自动更新库存、发送确认邮件、创建发货单。
    • 集成AI能力: 在流程中调用AI模型进行文本分析、内容生成、图像识别等。
    Make.com通过其强大的连接能力和直观的操作界面,大大降低了实现自动化的门槛,让每个人都有机会成为自己工作的“效率工程师”。

n8n 初识:节点、工作流如何连接AI?

n8n 是另一款非常强大且广受欢迎的工作流自动化工具。它和Make.com在核心理念上有很多相似之处,比如都是通过可视化的方式连接不同的“节点”来搭建自动化“工作流”。但n8n也有一些自己独特的特点,比如它是开源的,并且支持用户自己部署(自托管),这意味着你可以把n8n安装在你自己的服务器上运行,从而对数据有更高的掌控权,这对于一些注重数据隐私和安全的企业或个人来说非常有吸引力。

  • n8n是什么?你可以把n8n看作是一个灵活的“数字管道工”。它提供了大量的预制“接头”(节点),可以连接到数百种不同的应用程序和服务(比如数据库、API、云存储、通讯工具、AI平台等)。通过在n8n的画布上将这些节点按特定顺序连接起来,你就能构建出各种各样的自动化工作流程,让数据和任务在不同的系统间顺畅流动。
  • 核心概念解读:在n8n中,你会接触到这些核心概念:
    1. 工作流: 这就相当于Make.com里的“场景”,代表一个完整的自动化任务蓝图。一个工作流由多个相互连接的节点组成,定义了数据如何流转以及在每个节点执行什么操作。
    2. 节点: 节点是工作流中的基本构建单元,代表一个单独的步骤或功能模块。每个节点都会执行一项特定的任务。
    3. 触发器节点:这是启动整个工作流的第一个节点。它会监听某个特定事件的发生(比如定时触发、收到Webhook请求、某个App发生变化等)。当触发条件满足时,工作流就开始运行。
      • 例子: “Schedule”(定时触发,比如每天早上9点)、“Webhook”(接收外部HTTP请求)、“Gmail Trigger”(监测Gmail新邮件)、“RSS Feed Read”(读取RSS更新)。
    4. 动作节点/普通节点:在触发器节点之后,通常会连接一个或多个动作节点。这些节点负责执行具体的任务,比如处理数据、调用API、发送消息、读写文件等。
      • 例子: “HTTP Request”(发送HTTP请求,可以用来调用各种API,包括AI模型的API)、“Google Sheets”(读写谷歌表格数据)、“Slack”(发送Slack消息)、“OpenAI / Hugging Face”(专门用于调用AI模型的节点)。
    5. 连接线: 在n8n的画布上,节点之间通过连接线连接起来。这些线不仅定义了节点的执行顺序,也代表了数据在节点之间的流动方向。
    6. 凭据: 和Make类似,当n8n需要访问你的其他App(如Gmail、OpenAI账户)时,你需要提供相应的凭据(通常是API密钥或许可令牌)来授权n8n进行操作。
  • 与Make.com的相似性:对于初学者来说,n8n和Make.com在核心的自动化逻辑上是非常相似的:
    • 都是基于可视化搭建的理念,通过拖拽和连接模块/节点来设计流程。
    • 都遵循“触发 -> 执行一系列动作”的基本模式。
    • 都支持连接大量的第三方App和服务。
  • n8n如何连接AI?n8n在集成AI能力方面也非常灵活:
    1. 内置AI节点: n8n提供了一些专门用于与AI服务交互的节点,比如可以直接连接OpenAI、Hugging Face等平台的模型,方便你调用它们的文本生成、摘要、分类等功能。
    2. HTTP Request节点: 这是一个非常通用的节点,可以让你向任何提供API接口的服务发送请求。几乎所有的AI大模型都提供了API接口,所以你可以通过配置HTTP Request节点,来调用任意你想要的AI模型(无论是商业的还是开源的),并将返回的结果用于后续的流程中。
    3. 代码节点 (较高级): 虽然n8n强调低代码/无代码,但它也提供了代码节点,允许有编程基础的用户用JavaScript等语言编写自定义逻辑,这为集成一些没有预制节点但提供SDK的AI服务提供了更大的灵活性。
    n8n因其开源、可自托管、灵活性高等特点,受到了很多开发者和技术爱好者的喜爱。但即使你没有编程背景,其可视化的工作流编辑器也足以让你构建出强大的AI自动化应用。

宏观概念:用流程编排,让AI为你“打工”

理解了Make.com和n8n这类工具的基本构成后,我们再来从一个更宏观的视角看看,它们是如何通过“流程编排”,把强大的AI模型“固定”到一个个具体的自动化流程中,让AI真正成为我们日常工作和生活中的得力助手的。这正是用户在问题中提到的核心关注点:“这些工具通过流程编排把大模型固定形成流程”。

  • 核心思想:自动化工具是“总指挥”,AI是“特种兵”你可以把Make.com或n8n这样的工作流自动化工具想象成一个项目的“总指挥”或者一个工厂的“中央调度系统”。它们本身可能不直接具备像AI大模型那样进行复杂思考、语言理解或创意生成的能力(虽然它们内部也可能用到一些AI技术来辅助流程设计,比如Zapier Copilot可以根据你的描述帮你搭建流程)。它们的核心价值在于“连接”与“编排”。它们能够:
    1. 连接万物: 接入你日常使用的各种App、数据库、API服务,包括我们前面学习到的各种AI模型(文本、图像、音视频生成等)。
    2. 编排流程: 让你通过可视化的方式,设计好当某个条件满足时(触发),应该依次执行哪些步骤(动作),数据应该如何在这些步骤之间传递和转换。
    在这个体系中,AI模型通常扮演的是流程中某个或某些特定环节的“智能处理单元”或“特种兵”。它们负责完成那些需要“思考”、“判断”、“创造”或“模式识别”的任务,而这些任务是传统自动化工具难以胜任的。
  • AI在自动化流程中的角色:当AI模型被整合进一个自动化流程后,它可以承担多种多样的智能任务,例如:
    • 内容理解与提取: 从邮件、文档、网页中自动提取关键信息、进行情感分析、识别意图。
    • 内容生成与创作: 根据流程中前面步骤收集到的数据,自动生成个性化的邮件回复、产品描述、社交媒体帖子、报告摘要,甚至是图片、短视频等。
    • 智能决策辅助: 基于某些输入数据,让AI进行初步的判断或分类,然后流程根据AI的判断结果,走向不同的分支。
    • 数据转换与格式化: 将非结构化的文本数据(比如客户的自然语言提问)转换成结构化的数据,方便后续系统处理。
  • “固定形成流程”的含义:用户提到的“把大模型固定形成流程”,指的就是在Make/n8n这样的平台上,你预先设计好一套包含AI处理步骤的自动化工作流。这套流程一旦被激活,就会按照你设定的逻辑稳定运行。
    • 预设性: 流程的每一步,包括何时调用AI、给AI什么指令(提示词)、如何处理AI的返回结果,都是提前定义好的。
    • 自动化: 一旦触发条件满足(比如收到一封新邮件),整个流程就会自动启动并执行,AI模型也会在预设的环节自动完成它的任务,无需人工干预。
    • 稳定性: 只要外部App的接口和AI模型的API保持稳定,这套自动化流程就能持续、可靠地为你工作。
  • 一个生动的例子:AI自动处理发票邮件让我们想象一个更具体的场景,看看AI是如何在自动化流程中“打工”的:
    1. 触发 ( 例如在Make/n8n中设置): 你的公司邮箱 (如Gmail) 收到一封新的邮件,并且邮件标题包含关键词“发票”或“Invoice”,或者邮件来自特定的发件人(如你的供应商)。
    2. 动作1 (提取附件): 自动化工具自动检查这封邮件,如果发现有PDF附件,就将其下载下来。
    3. 动作2 (调用AI模型进行信息提取):
      • 将下载的PDF发票文件发送给一个专门的AI模型(比如集成了OCR光学字符识别和LLM理解能力的模型,或者直接调用如OpenAI GPT-4o这类具备文档分析能力的模型API)。
      • 给AI的提示词可能是:“请从这份PDF发票中提取以下信息:发票号码、开票日期、供应商名称、客户名称、总金额、税额。请以JSON格式返回结果。”
    4. 动作3 (数据写入): AI模型处理完毕后,会返回一个包含所提取信息的结构化数据(比如JSON)。自动化工具接收到这个数据后,自动将其中的各个字段(发票号、金额等)填入到一个在线表格(如Google Sheets)的对应列中,或者更新到你的财务系统中。
    5. 动作4 (发送通知): 自动化工具自动发送一条消息到你的工作群(如Slack、钉钉),通知你:“来自[供应商名称]的[发票号码]发票已处理完毕,金额为[总金额],详情请查看[表格链接]。”
    在这个例子中,AI模型扮演了核心的“智能识别和提取”角色。它代替了人工去阅读发票、查找信息、复制粘贴的繁琐工作。而Make/n8n这样的工具,则负责把“收邮件 -> 下载附件 -> AI处理 -> 写表格 -> 发通知”这一系列步骤串联起来,实现了整个发票处理流程的自动化。通过这样的流程编排,AI不再是一个孤立的玩具,而是真正融入到我们的实际工作中,帮助我们解决具体问题,提升工作效率。这正是“AI+自动化”的魅力所在。

场景畅想:AI自动总结文章并发送邮件通知

现在,让我们结合前面学到的AI能力和工作流自动化的概念,来畅想一个非常实用且能显著提升信息获取效率的场景:让AI自动阅读和总结你关心的文章或邮件,然后把精华摘要发送给你。

  • 场景描述与痛点: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每天可能都会接触到大量的信息来源:
    • 订阅的行业新闻网站、博客通过RSS源不断推送新文章。
    • 邮箱里塞满了各种工作邮件、资讯邮件、推广邮件。
    • 社交媒体上关注的人和机构也在不停地发布新内容。 如果每条信息都逐字阅读,会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还可能错过真正重要的内容。如果我们能让AI帮我们“预读”一遍,挑出重点,那该多好!
  • 用Make/n8n如何实现这个自动化流程 (概念性步骤):我们可以设想这样一个自动化流程,它由以下几个关键环节组成:
    1. 触发: 流程的启动点。
      • 对于RSS订阅的文章: 可以设置一个“RSS Feed更新”触发器。每当Make/n8n检测到你指定的RSS源有新文章发布时,流程就自动启动。
      • 对于邮件: 可以设置一个“新邮件到达”触发器,并设定过滤条件,比如只处理来自特定发件人(如“XX行业周报”),或者邮件标题包含特定关键词(如“市场分析报告”、“重要通知”)的邮件。
    2. 获取内容: 当流程被触发后,下一步就是获取需要处理的文本内容。
      • 对于RSS文章: 自动化工具会从RSS源中抓取新文章的全文或者摘要部分。
      • 对于邮件: 自动化工具会提取符合条件的邮件的正文内容(可能需要去除HTML格式,只保留纯文本)。
    3. AI处理 – 总结摘要: 这是核心的智能环节。
      • 自动化工具会将上一步获取到的文本内容,通过API调用发送给一个文本大模型(比如我们前面练习过的GPT、Claude、文心一言等类型的模型)。
      • 发送给AI的提示词 可能类似于:请你扮演一位专业的编辑助理。
        任务:将以下提供的文本内容总结成一份简明扼要的摘要。
        要求:
        1. 摘要应包含原文最重要的3-5个核心观点或信息点。
        2. 每个观点请用一句话概括,力求精准。
        3. 整体摘要字数控制在200字以内。
        4. 语气要客观中立。
        这是需要总结的文本:
        请直接输出总结摘要。这个提示词清晰地定义了AI的角色、任务、具体要求(摘要点数、字数、语气)以及输入内容 。
      • 发送通知: AI模型完成总结后,会返回生成的摘要文本。
        • 自动化工具接收到这个摘要后,会将其通过预设的方式发送给你。最常见的方式是通过邮件发送到你自己的邮箱。邮件的标题可以是“AI为您总结的今日资讯精华”,邮件正文就是AI生成的摘要。
        • 当然,也可以配置成发送到你的微信、钉钉、Slack等即时通讯工具,或者保存到一个笔记应用(如Notion、Evernote)中,方便你随时查阅。
  • 数据是如何流动的?在这个自动化流程中,数据的大致流向是这样的:
    1. 信息源 (RSS/邮件) 产生新的文本数据。
    2. Make/n8n (自动化工具) 捕获到这个新数据,并将其作为“原材料”提取出来。
    3. 自动化工具 将提取出的原文文本,连同一个精心设计的“总结指令”(提示词),一起发送给 AI大模型。
    4. AI大模型 “阅读”并“理解”原文,按照指令生成一段简短的摘要文本。
    5. AI大模型 将生成的摘要返回给 自动化工具。
    6. 自动化工具 接收到摘要后,按照预设的格式(比如整理成一封邮件),将其发送到 你的指定接收端 (邮箱/通讯工具/笔记应用)。
  • 这个自动化流程的价值:
    • 节省大量阅读时间: 你不再需要逐篇阅读所有文章或邮件的全文。
    • 快速掌握核心信息: AI帮你筛选和提炼,让你在短时间内就能了解最重要的内容。
    • 不错过重要资讯: 即使信息源再多,也能通过AI摘要快速过滤,确保关键信息不被淹没。
    • 个性化定制: 你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设定不同的触发条件和总结要求,打造专属的AI信息助手。
    这个“AI自动总结并发送通知”的场景,只是“AI+自动化”应用的冰山一角。类似的逻辑还可以应用到很多其他方面,比如:自动回复客户邮件、根据用户评论进行情感分析并自动打标签、当某个产品库存低于阈值时自动生成补货提醒等。通过Make.com或n8n这样的工具,我们可以像搭积木一样,把AI的各种能力(理解、生成、分析等)与我们日常使用的各种软件和服务灵活地组合起来,创造出各种能极大提升我们工作和生活效率的自动化解决方案。这正是AI从一个“有趣的玩具”向一个“强大的生产力工具”转变的关键一步。

总结:开启你的AI探索之旅

恭喜你,探险家!你已经成功完成了这次AI入门之旅的核心部分。从AI的基本概念,到与AI沟通的秘笈——提示词,再到亲自动手体验AI生成文本、图片、音乐和视频的魔力,最后还初步了解了如何让AI在自动化流程中为你“打工”。希望这次旅程让你对AI有了更清晰、更亲切的认识。

知识点回顾与“一句话顺口溜”

让我们简单回顾一下这次探险的主要站点:

  1. AI大揭秘: 我们认识了人工智能(AI)、机器学习(ML)、深度学习(DL)这三兄弟的关系,了解了什么是生成式AI(GenAI)、大语言模型(LLM)这些“超级大脑”,以及能听会看、多才多艺的多模态AI。同时,我们也熟悉了一些常用的AI术语。
  2. 与AI心灵相通: 我们学习了什么是提示词(Prompt),以及如何通过明确角色、任务、要求、输入和输出来撰写高质量的提示词。我们还探讨了赋予AI角色、提供上下文、给出示例等实战技巧,并了解了新手容易踩的“坑”。
  3. AI超能力体验: 我们一起“云体验”了如何指挥文本AI写邮件,指挥图片AI画出奇思妙想的“月球咖啡猫”,指挥音乐AI谱写心中的旋律,以及指挥视频AI让创意动起来。
  4. AI变身效率神器: 我们初步认识了Make.com和n8n这样的工作流自动化工具,理解了它们是如何通过“流程编排”将AI模型的能力融入到实际工作中,并畅想了AI自动总结文章并发送邮件的便捷场景。

为了让你更好地记住这些核心要点,这里有一句为你量身打造的“AI入门顺口溜”:

AI不神秘,概念要清晰;

提示下得准,生成有神韵;

动手玩一玩,创意不设限;

流程串起来,效率自然来!

希望这句顺口溜能像一个小小的路标,在你未来的AI探索之路上时时提醒你这些关键。

AI世界无限大,持续学习更精彩

这次入门教程,仅仅是为你打开了通往AI奇妙世界的一扇小门。门后的世界广阔无垠,而且日新月异。AI技术的发展速度非常之快,几乎每天都有新的模型、新的工具、新的应用诞生。

  • 保持好奇,不断探索: 希望你能保持这份初识AI时的好奇心和热情,继续去探索AI在不同领域(比如教育、医疗、艺术、科研、商业等)的更多应用。关注一些AI相关的资讯和社区,看看别人是如何使用AI来解决问题、进行创新的。
  • 批判看待,负责使用:AI是强大的工具,但它并非完美无缺。它可能会产生偏见(因为它学习的数据本身可能就包含偏见),可能会“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生成看似合理但错误的信息,即“幻觉”),训练大型AI模型也需要消耗大量能源,对环境有一定影响。因此,我们在使用AI时,要始终保持批判性思维:
    • 对于AI生成的内容,尤其是涉及到事实、数据、重要决策时,务必进行核实和多方求证。
    • 理解AI的回答是基于其训练数据中的模式,它没有真正的“理解”或“意识”。
    • 思考AI技术可能带来的伦理和社会影响,做一个负责任的AI使用者和参与者。
  • 未来已来,你我共创: AI正在深刻地改变我们的工作方式、学习方式乃至生活方式。从自动化的客户服务,到个性化的内容创作,再到辅助科学研究和代码编写,AI的可能性几乎是无限的。掌握AI的基本原理和使用方法,将使你能够更好地适应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并有机会参与到用AI创造更美好未来的行列中。

这次的AI入门之旅就到这里了。但真正的探索,现在才刚刚开始。愿你在AI的世界里,发现更多惊喜,创造更多可能!

Total
0
Shares
Tweet 0
Share 0
翔宇工作流

专注于AI与自动化技术的分享与实践 翔宇微信:xiangyugzl

相关话题
  • AI大语言模型
  • AI自动化赚钱
上一篇文章
  • Make中文教程
  • n8n中文教程
  • 翔宇教程

新手必看:用虚拟信用卡 BinGoCard 注册并使用 Google 云服务器

  • 翔宇工作流
  • 2025年6月2日
阅读
下一篇文章
n8n 全方位深度解析:从入门到精通的终极自动化教程
  • n8n中文教程

n8n 全方位深度解析:从入门到精通的终极自动化教程

  • 翔宇工作流
  • 2025年6月3日
阅读
你可能会喜欢
阅读
  • AI自动化工作流

n8n 视频 35 AI全自动写作系统:深度研究、排版、配图 n8n 工作流一键搞定!

  • 翔宇工作流
  • 2025年7月25日
阅读
  • 翔宇教程

视频 35 n8n 深度研究效果展示

  • 翔宇工作流
  • 2025年7月25日
阅读
  • AI自动化工作流

n8n 视频 34 全自动剪辑:这个n8n工作流让AI 当导演批量剪辑任意视频,秒变爆款!

  • 翔宇工作流
  • 2025年7月24日
阅读
  • n8n中文教程

视频 34 n8n自动剪辑视频效果展示

  • 翔宇工作流
  • 2025年7月24日
终极指南:知识炼金术——为内容创作者与教育者设计的端到端知识萃取工作流
阅读
  • 翔宇教程

终极指南:知识炼金术——为内容创作者与教育者设计的端到端知识萃取工作流

  • 翔宇工作流
  • 2025年7月24日
从零到一:线上编程课程3个月内容冷启动获客创始人手册
阅读
  • AI自动化赚钱

从零到一:线上编程课程3个月内容冷启动获客创始人手册

  • 翔宇工作流
  • 2025年7月24日
YouTube主流内容成功范式与观众需求深度解构:新晋创作者成功方法论手册
阅读
  • AI自动化赚钱

YouTube主流内容成功范式与观众需求深度解构:新晋创作者成功方法论手册

  • 翔宇工作流
  • 2025年7月24日
K12在线教育战略蓝图:商业模式、课程结构与用户画像深度剖析
阅读
  • 翔宇教程

K12在线教育战略蓝图:商业模式、课程结构与用户画像深度剖析

  • 翔宇工作流
  • 2025年7月24日

发表回复 取消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搜索
精选文章
  • 1
    n8n 视频 35 AI全自动写作系统:深度研究、排版、配图 n8n 工作流一键搞定!
  • 2
    视频 35 n8n 深度研究效果展示
  • 3
    n8n 视频 34 全自动剪辑:这个n8n工作流让AI 当导演批量剪辑任意视频,秒变爆款!
  • 终极指南:知识炼金术——为内容创作者与教育者设计的端到端知识萃取工作流 4
    终极指南:知识炼金术——为内容创作者与教育者设计的端到端知识萃取工作流
  • K12在线教育战略蓝图:商业模式、课程结构与用户画像深度剖析 5
    K12在线教育战略蓝图:商业模式、课程结构与用户画像深度剖析
分类
  • AI自动化工作流 (39)
  • AI自动化赚钱 (41)
  • Make中文教程 (13)
  • n8n中文教程 (38)
  • 翔宇教程 (64)
目录 隐藏
1 欢迎来到AI的奇妙世界
2 AI大揭秘——搞懂这些基础概念,你就是半个专家!
3 与AI心灵相通——提示词撰写秘笈
4 AI超能力体验——动手生成你的第一个作品
5 AI变身效率神器——Make/n8n工作流自动化浅尝
6 总结:开启你的AI探索之旅
翔宇工作流
  • 小报童
  • Buy Me A Coffee
  • 翔宇Notion知识库
  • RSS订阅源
  • 隐私政策
© 2025 翔宇工作流 | 专注于AI与自动化技术的分享与实践 | All rights reserved

输入搜索关键词,按回车搜索。